↗大溪招魂碑坐落大溪漁港港邊,為昭和13年10月13日所立的海難紀念碑,全名「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
當年5月19日一艘乘載著27名旅客的觀光船「見取丸」自大溪漁港開往龜山島,途中發生海難,僅有四人獲救,
25位罹難者中包含當年羅東街長陳純精的長子陳呈雲、宜蘭大鑼世家「林午鐵工廠」林午師傅的父親林阿時、
大溪保正吳蕃薯之子吳水土、以及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那時廖瓊枝只是兩歲大的孩童。
同年由罹難家屬吳蕃薯等人在一方能全覽大溪漁港和龜山島的岬石上建立招魂碑,人稱「大溪招魂碑」。
大溪│大溪招魂碑‧思念自海上來 攝影:2008/09/22、2009/06/02
大溪招魂碑為日治時期的海難紀念碑:昭和13年(1938)5月19日一艘乘載著27名旅客的觀光船「見取丸」自大溪漁港開往龜山島,途中發生海難,僅有四人獲救,25位罹難者中包含當年羅東街長陳純精的長子陳呈雲、宜蘭大鑼世家「林午鐵工廠」林午師傅的父親林阿時、大溪保正吳蕃薯之子吳水土、以及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同年由罹難家屬吳蕃薯等人在一方能全覽大溪漁港和龜山島的岬石上立了「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人們簡稱「大溪招魂碑」,現狀良好,未登陸為歷史古蹟。
我母親的老家在宜蘭東港海邊,家中的男人都靠出海捕魚維生,是很典型的討海人家。外公是乘著裝有馬達的木造小船出海捕魚,所以老家的埕上晴天時總曬著魚網,母親回憶外婆巧手補網,直說她一直學不來。老家的客廳裡掛著兩幅年輕人的黑白照,是母親的二哥和三哥;母親的二哥是船長,有三個孩子,而三哥跟外婆的乾女兒結婚後,也隨著二哥去討海。聽說這天漁船從東港開到基隆海域,就再也沒有消息了,船上一夥人就此在海上蒸發了,有人說這艘船投靠大陸,但母親家裡始終相信當時發生海難。外婆要乾女兒轉嫁,而母親的二嫂就這麼一個人靠著鄉下成衣廠的工作把三個孩子拉拔長大,我知道海不比我腳邊的浪花有趣,其他卻是一無所知,顯然我只熟悉了海的樣子。
※試論大溪招魂碑的配置
大溪招魂碑坐落大溪漁港港邊,為昭和13年(1938)10月13日所立的海難紀念碑,全名「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招魂碑分為基壇、碑座、碑身三部份。基壇原為墓型,近年修建時拆除,另紀念碑兩側置石燈籠,石燈籠上有落款「昭和拾参年戊寅」、「拾月拾三日吉置」。碑座部分,正面為罹難者名單,背面為「招魂碑誌」;碑座的正面底有一香爐臺和拜帖,兩側短立柱為花瓶。碑身為石作,正面淺浮雕地藏王菩薩,菩薩衣服上刻有碑名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縱觀紀念碑的形式,除了石燈籠,碑座的香壇和燭臺也是很典型日式配置,碑身的地藏王菩薩為六道地藏的「大德清淨地藏」,大德清淨地藏是化除餓鬼道的貪執,點醒來者逝者放下貪念,而六道地藏即所謂的六地藏(註1),是渡化六道眾生的地藏菩薩,六地藏的信仰在日本甚為流行。整體而言大溪招魂碑有十分濃厚的日本色彩。
(圖1)大溪招魂碑位於大溪漁港的山岬上,近年招魂碑旁新建涼亭,該地展望港口視野極佳。
(圖2)大溪招魂碑兩側置石燈籠,石燈籠表面洗石子,
石燈籠上有落款「昭和拾参年戊寅」、「拾月拾三日吉置」。
(圖3)招魂碑分為基壇、碑座、碑身三部份。
碑座部分,正面為罹難者名單,背面為「招魂碑誌」;
碑座的正面底有一香爐臺和拜帖,兩側短立柱為花瓶。
碑身為石作,正面淺浮雕地藏王菩薩,菩薩衣服上刻有碑名「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
照片紀錄於2009年6月2日,花瓶上的菊花透露出仍有人前來祭拜。
(圖4)碑身的地藏王菩薩為六道地藏的「大德清淨地藏」,
大德清淨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與願印,能渡化餓鬼道的貪執。
菩薩臉龐上的青苔怎像是乾了又濕的淚漬?
(圖5)碑座背面的碑誌為昭和13年(1938)宜蘭連碧榕所撰 ,
材質為宜蘭本地製造的彩繪瓷磚,碑文迄今依舊清晰易讀。
碑文第一句中的「鐵道部所屬宜蘭旅行俱樂部募集龜山島遊覽團」,
可知最晚在昭和時期宜蘭已經有旅遊團來往龜山島,
宜蘭遊覽團還曾經捐獻彰化外媽廟南瑤宮昭和11年(1936)的重修,
至今南瑤宮內的捐獻名錄仍留有「宜蘭郡全島遊覽團仝」之證明。
※大溪招魂碑的碑誌
「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碑座背面的碑誌,很詳實的記載當年的事件始末,於是我決定直接將碑誌逐字重述,並加上標點符號區隔段落方便閱讀(感謝二魚老師的修改):
《招魂碑誌》
昭和十三年,歲在戊寅夏令之初,鐵道部所屬宜蘭旅行俱樂部募集龜山島遊覽團,行樂事也。於時,蘭人應募者,約百餘人。乃涓新五月十九日拂曉,於大溪驛集齊,屆期團員畢至,少長咸集,乃乘舟往。舟凡五艘,中有滊動機名約見取丸,先一小時啟航。團員爭先登舟者凡二十七人,是日,天氣晴朗,薰風習習,仰觀宇宙之大,俯瞰滄溟之遠,游目騁懷,逸興遄飛,致足樂也。豈意樂未極而悲生,景未觀而禍起,忽而黑雲四赽,而天地晦冥;風雨驟至,而濁浪排空。後駕之舟,皆反棹而歸,惟見取丸將近龜山,竟被怒濤掀翻而覆矣,時?四月二十日午前九時也。浪稍戢,團員繞舟而登者,約有二十人,俄而浪再起,救援無人,舟覆數次,於是,舟中諸團員漸次沉沒矣。日匠暮,家族聞知,雇舟往拯。黑夜搜尋,天曉始遇救,舟中只存四人耳。事聞於當局暨諸家族,風馳電至,咸集於海澨,遣飛機,駕舟艇,派壯丁,四處尋覓,亘一週開,始得一屍,即舟夫阮連福也,餘二十四屍,皆杳然不知所之。噫!亦慘矣哉!是年秋,吳番薯君,念諸靈棲魂海上,風飄浪擊,靡所歸依,乃集諸家族,謀建招魂碑於海濱,以為憑依之所。眾咸韙之,於是,擇地於公共墓地之側,背山面海,挹爽迎曦,甚得所焉。碑既建,厥工告竣,乃建設道場,誦經拜懺,超度靈魂,棲止於此,俾永久得所憑依焉。嗚呼!沒者諸靈,或素抱未展,或事業已成,未享人間福,忽遭此兇災,樂事竟成禍事,亦殊可痛,也帷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死生顯晦,均為幻化,倏歸於空。諸英靈亦當了脫生死常樂,我竟咸優游棲息於斯碑之下。
昭合十三年旧曆季秋之月下浣 宜蘭連碧榕拜撰
建設遺族代表吳番薯
在我爬上大溪鎮魂碑,簡單合掌朝拜後,拍了幾張相片,心想著今天的天氣不適宜,拍攝時一直感覺畫面很平,在考慮要不就乾脆返程之際,糟糕的大雨就突然從天上滿了下來,我嚇傻眼的躲進涼亭,一想到機車又停的老遠,就悶悶的在涼亭裡看海磨時間,半小時後,這雨竟然也停了,令我驚訝的是雲層間像是融化一般,挪出了一盤藍底的天空,陽光也意外的篩下,有心無心的我感受到一些觸心的氛圍,合理的拿起相機猛按快門,藍天出現的位置,巧落在鎮魂碑的上空,我屈膝跪拍泛著苔黃的石碑,獵捕著頃刻的天光乍現,碑上淺浮雕的菩薩臉龐上的青苔像是乾了又濕的淚漬,菩薩是在這裡守護著漁港?還是要守著對親人眷戀的家屬放下貪執?菩薩的悲或喜,只是人心的投射,而這片海洋是善是惡,又從何定奪呢?在台灣的人們用日本的方式紀念著他們的親人,悲痛跨越了思想成為體現的紀念,大溪招魂碑佇立港邊與龜山島遙遙對望,願意扛下這海上來的沉沉思念,這片海又何嘗忍心緘默,而以潮聲呼喊,海不正也哭著嗎?
(圖6)大溪招魂碑佇立港邊與龜山島遙遙對望,
這片海又何嘗忍心緘默,而以潮聲呼喊,海不正也哭著嗎?
(圖7)大溪招魂碑俯瞰大溪漁港,灰濛的山海,是宜蘭沿海常見的景象。
(圖8)雲層間像是融化一般,挪出了一盤藍底的天空,
有心無心的我感受到一些觸心的氛圍,合理的拿起相機猛按快門。
菩薩是在這裡守護著漁港?還是要守著對親人眷戀的家屬放下貪執?
菩薩的悲或喜,只是人心的投射,而這片海洋是善是惡,又從何定奪呢?
(圖8)彰化南瑤宮昭和11年(1936)改建捐獻名錄:宜蘭郡全島遊覽團仝。
昭和年間時,宜蘭觀光產業可能已經十分發達,
雖然「觀光」早期屬高級休閒,仍是蔚為風氣。
(圖10)今日要接近龜山島,要到頭城烏石港。
(圖11)舊大溪橋上的情侶和龜山島一影。
舊大溪橋竣工於昭和16年(1941),
民國91年(2002)登錄為宜蘭縣定古蹟。
(圖12)大溪鳥瞰。
【註1】六道地藏:
六地藏是指度化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牲等六道眾生的地藏。
在《覺禪鈔》〈地藏卷下〉中,列出六道地藏之尊名及持物如下:
天道:大堅固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經。
人道:大清淨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施無畏印。
修羅道:清淨無垢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梵篋。
畜牲道:大光明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持如意。
餓鬼道:大德清淨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與願印。
地獄道:大定智悲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持寶珠。
而在《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則說此六地藏尊名及持物如下:
天道:預天賀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結說法印。
人道:放光王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與願印。
修羅道:金剛幢地藏,左手持金剛幢,右手結施無畏印。
畜牲道:金鋼悲地藏,左手持錫杖,右手結接引印。
餓鬼道:金剛寶地藏,左手持寶珠,右手結甘露印。
地獄道:金剛願地藏,左手持閻魔幢,右手結成辦印。
─《佛教的持物》全佛出版 p.258~286
與願印:
即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的手相。這是佛菩薩為應眾生的祈求,所做的印相,表示以普渡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