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坐北朝南的王宅為單進雙護龍的磚造建築,建造或重修年代應是日治時期;
古厝位於大甲鎮薰風里,有大甲薰風王宅之稱,薰風取自大甲石堡的南門之名。
王甲壬曾任保正,身兼接骨師,早年常幫鄉民義診,人稱「王仔甲」,家產雄厚,
昭和時期曾捐地蓋大甲家政女學校(今大甲高中),更帶動大甲南門外的聚落發展。
古厝前還有一座百年石板福德祠,早年曾是王家私祠,祠前有小石獅對,舊貌完好。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攝影:2009/09/03、2010/08/21


時值2009年8月,我正在屏東佳苳救災,由於期間眼鏡半毀,鏡片和鏡框需靠橡皮筋固定,由於造型特殊,當地居民和工人常以「目鏡仔」稱呼。任務達成後回營得到十多天的假期,得以來台中大甲拜訪同梯好友,順道於朋友舅舅的眼鏡行重配眼鏡。旅程中認識大甲老街上許多古厝,心得頗豐,同年9月於文建會部落格內發表《走訪大甲》系列:薰風王宅、頂店夯土路、頂店陳大厝、林氏貞孝坊四篇文章。2010年8月下旬,時序即將入秋,台灣至今未逢熱帶氣旋的侵襲,所以今年農產量多,價格無法持平,農民又是苦笑以對;這個充滿陽光的夏天,人們放心於天氣預報,而八八水災像是陳年舊事,沒人有要提起話題的慾望。我底心有思念無解,然則時間不足以讓我回屏東探望,我轉而重遊大甲,收拾起這一年一刻的救災回想,到此旅行又多了些包袱,甜蜜中有憂傷。

20日夜晚搭乘海線抵達大甲後,入宿華麒賓館,簡樸的房間,和另外一家大甲大飯店(大甲旅社)都屬同期建物,裝潢、陳設都如出一轍,便宜的價格更成為背包客在大甲休息的首選。21日早上我和朋友Ian賴床到了午後,老闆娘客氣的來電提醒退房時間,直到退房手續辦妥已經1點有餘,老闆娘始終堅持不收我們多給的小費,最後收下一張百元大鈔後,退還了五十元銅板,老闆娘靦腆笑說:你們給太多了。

從華麒賓館樓上向北望去就是大甲薰風里的人稱「王仔甲」的王甲壬故居,這趟大甲一日遊就以王甲壬宅作為首站。



試述大甲薰風里歷史和仕紳王甲壬生平事蹟

坐北朝南的王宅為單進雙護龍的磚造建築,建造或重修年代應是日治時期。古厝位於大甲鎮薰風里,因而有大甲薰風王宅之稱。薰風里名乃取自大甲在清領時期建造的「大甲石堡」的四城門南門之名─薰風門(註1),過去南門位置約在今順天路上的林氏貞孝坊北側,石堡於日治初期因市區改正遭拆除。薰風里位於南門外,過去曾是水尾溪河床地;同治元年(1862)此地為戴潮春軍隊抗清的戰場,直至日治時期,王甲壬向親戚黃雀購買宅院而開啟此地的發展。王甲壬(1907~1977)(註2),字人任,大甲下山腳(薰風里)人,人稱「王仔甲」,曾任保正、王厝財產管理人,除此還是接骨師,早年多幫鄉民義務看診;民國35年(1946)4月起當選薰風里里長四屆。其父王品崖為王昆崗(註3)五房後裔,王昆崗的父親王天增因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獲贈官職,日後攜子遷居大甲,王家向來樂善好施,為大甲屯墾的功臣,後代多有傑出之輩,王甲壬即是。

昭和15年(1940)大甲、大安及外埔三街庄籌議鳩資建立大甲家政女學校(今大甲高中)(註4),王家是本地的大地主,耳聞過去從大甲高中到鐵支路的土地登記都在王甲壬一人名下,當時王甲壬捐贈「下山腳61番地」作為校地並促成創校,再提供土地闢建今中山路段,此舉帶動居民移入,本地聚落逐漸形成。今天,大甲薰風王宅由於屋前院埕寬廣綠樹成蔭,屋後空地目前仍作停車場使用,合院無人居住雖然顯得蕭條,但不減古厝風韻,依舊引人發古幽情。



大甲薰風王宅的建築格局

大甲薰風王宅為單進雙護龍的合院建築,除了山牆、門柱、院牆採用紅磚砌,正身和護龍的牆壁可能都是土角磚堆砌然後表面抹泥和白灰,這一點在大甲當地早期的民居中都能看見;王宅屋身的牆基,雖然外敷洗石子、表面垂直平整,猜測內部可能仍為卵石築成。王宅外觀上鮮少裝飾,院牆上的漏窗也僅僅採用常見的工字磚砌圖案,連山牆和正身立面都十分樸素,唯一裝飾性強的就屬院牆門柱上的柱頭,以及門額邊框的碗瓷剪黏。內埕上有兩座八角型的RC花台,各面作有吉祥圖文:如意結、壽字紋、菊花紋等。兩護龍門額右「居則安」、左「平為福」,門板彩繪右「祥雲瑞氣,甘露和風」、左「雲霞呈瑞,梅柳生輝」。正身門額書「慶植三槐」,邊框作花朵剪黏,四角綴以四隻蝴蝶,寓意賜福(四蝴);從堂號「槐」字可確知是王氏後代,常見王氏一族的堂號另有「植槐堂」,諸如桃園本地盛名的平鎮王氏植槐堂。古厝屋頂蓋平瓦,屋脊砌柳條磚,間隔處面貼日本花磚,為民居常見作法,流行時日治大正至昭和年間。古厝無人居住,內部神龕傢具亦遷,但院內仍有後代整理,不見雜草漫生。最近正值大黃瓜產期,王宅內埕上鋪曬著一片翠嫩鮮綠的大黃瓜,景色誘人。我離開前伸手輕觸了門柱上的砂岩門臼,如此簡潔質樸無矯飾的傳統構件,不知道度過多少寒暑,才淬鍊出現在的大方姿態,我自樂於欣賞到一種單純,甘心於這樣的流連,好似單戀一樣的滋味。

王宅旁栽有一棵樹高三米的老梅樹,樹型渾圓飽滿,健康極佳。老梅樹和古厝相伴,真是平地難得的美景,何況王宅離大甲廟口市街不過百餘步距離,竟能坐擁老樹以及空間開放的大埕,腹地條件之優,亦是今人所嚮往,終究是好宅一棟。



王宅屋前的百年石板福德祠

走回中山路和鎮瀾街交會路口,一心想拍攝古厝立面全景時,竟發現路口的大樹下設有一座年代久遠的福德祠。福德祠由石板搭建,廟身塗紅漆,廟的屋脊上經後人書寫上「福德祠」三字非常顯目。這間福德祠的特色為廟前設有一對小石獅,石獅大眼水汪、笑容靦腆,在近代重漆彩繪下已不復原貌,然而我認為現狀依舊討喜,小獅對的表情更溫馴可人,讓我們用肉眼遠看便能清楚觀察到石獅生動的神情和姿態,此外假設獅對和福德祠為同時期的作品,很有可能建廟年代可以上溯至清領時期,注意到石獅是採立姿的,這跟光緒以後到日治、光復後的石獅多作蹲姿有很大不同,因此建廟年代是很值得再深入探究。居民說多年前曾想要翻修石板廟,只是福德神不允,屢試不過,至今才保有百年舊貌。王家後代說這間廟原是王家的私祠,漸漸的轉為南陽里、薰風里的信仰中心。廟後的老榕樹的花台上鑲嵌著一塊花崗岩材質的植樹紀念碑,上刻:「中華民國七十二年農曆八月十三日榕樹種植紀念」,這無疑是老樹最好的身分證。這樹下在傍晚時總聚集了一圈里民在此談笑風聲,眾人在加入聊天團前都會先至廟前拈香或合掌祭拜,顯然福德祠很受本地重視。






【註1】、大甲市街於清領時期曾建有城牆,昔稱「大甲石堡」,修築城牆的材料以取自大甲溪的卵石為主,同時起建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拱晨門」、西門「觀海門」、南門「薰風門」、北門「湛恩門」。
【註2】、王甲壬生於明治40年(1907),卒於民國66年(1977),享年71歲。
【註3】、王昆崗生於道光6年(1826),其父王天增因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於乾隆51年(1786)獲賜千總職,誥封朝議大夫,王天增攜子王昆崗遷移台灣定居大甲。王昆崗晉封資政大夫欽加運同銜賞戴花翎,分發廣東即補同知。 ─摘錄自《大甲鎮誌下冊》人物傳 P.1521
【註4】、昭和15年(1940)創校,原校名「大甲家政女學校」。昭和19年(1944)改制為大甲農業實踐學校。民國35年(1946)光復後改制為大甲女子家政學校,旋改名為台中縣立大甲初中。民國41年(1952)改制為省立大甲高中。民國89年(2000)改制為國立大甲高中至今。 ─參閱大甲高中網頁http://uniform.ptt.cc/tcshtcc.htm

 

 

 

 

 

2010/08/21大甲一日遊

 

 

 

 

薰風王宅→鎮瀾宮→林氏貞孝坊→文昌祠→營盤口第一代國民住宅→大甲王順德宅→頂店梁宅→頂店陳大厝→芋頭收割→頂店郭宅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華麒賓館和大甲旅社都是大甲鎮瀾宮附近值得推薦的老旅館。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從華麒賓館樓上向北望下就是大甲薰風里的王甲壬故居,
薰風王宅位於大甲鎮鎮瀾街和中山路一段的路口,
緊鄰路口的榕樹下有一座石板福德祠,早年為王家私祠。
古厝為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院埕上還有一株老梅、一株芒果樹,
古厝、老廟、大樹的畫面像是一幅珍貴的陳年寫真,風景美麗如昔。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薰風王宅是大甲地方仕紳王甲壬的故居,
王甲壬曾任保正,同是接骨師,常為鄉民義診,人稱「王仔甲」;
王甲壬一生熱心公益,代表事蹟為捐獻私地支持大甲家政女學校創校(今大甲高中)。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王宅旁栽有一棵樹高三米的老梅樹,樹型渾圓飽滿,健康極佳。
老梅樹和古厝相伴,真是平地難得的美景,
何況王宅離大甲廟口市街不過百餘步距離,
竟能坐擁老樹以及空間開放的大埕,腹地條件之優,令人嚮往。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大甲薰風王宅的第二道院牆,院牆上有洗石子門柱和磚砌漏窗,
門柱後留有早期的砂岩門桕,可見舊時門柱間是有院門的。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院牆上的磚砌漏窗採用常見的工字圖案。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山牆上的洞窗、鳥踏和瓦片;
這條橫砌的瓦片實質功能應該和鳥踏一樣,都具有保護壁磚、減輕雨淋的功能。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馬背上作勳章水草泥塑,造型簡潔。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院牆門柱上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柱頭裝飾。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內院門門柱上醒目的洗石子柱頭裝飾。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大甲薰風王宅乃單進帶雙護龍的建築。圖為正廳。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正身門額書「慶植三槐」,邊框作花朵剪黏,四角綴以四隻蝴蝶,寓意賜福(四蝴);
從堂號「槐」字可確知是王氏後代,堂號另有「植槐堂」。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右護龍的門板上有早期字聯彩繪「祥雲瑞氣,甘露和風」,
八卦門鈸咬著一具鎖,沉甸甸的歲月感,在我心中早已充滿畫面,
想像這扇門後是否還隱藏什麼故事,這些都等待人們試探。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比較少見的木製「兔仔耳」,一般北部民居中的兔仔耳多用磚材。
「兔仔耳」作於門窗上方兩側,有孔洞可以穿進掛桿,
掛桿上可以懸掛門簾,有阻擋風雨和遮蔽日曬的功能。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內埕上有兩座八角型的RC花台,各面作有吉祥圖文:如意結、壽字紋、卍字紋、菊花紋等。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最近正值大黃瓜產期,王宅內埕上鋪曬著一片翠嫩鮮綠的大黃瓜,景色誘人。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大甲薰風里百年石板福德祠。

廟體由石板搭建,屋脊起翹,為本地百年伯公祠。
廟身塗紅漆,廟的屋脊上經後人書寫上「福德祠」三字非常顯目。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福德祠原為大甲薰風王宅的私祠,今日祭祀圈已涵蓋南陽里、薰風里。
其最大特色在於廟前的小石獅對,獅身坐立,腳踏彩帶,身繫銅鈴,
石獅兩耳平貼,五官皆大,造型上有清光緒以前的粗曠特徵。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這間福德祠的特色為廟前設有一對小石獅,石獅大眼水汪、笑容靦腆,
在近代重漆彩繪下已不復原貌,然而我認為現狀依舊討喜,小獅對的表情更溫馴可人。
注意到石獅是採立姿的,這跟日治以後的石獅多作蹲姿有很大不同,因此建廟年代是很值得再深入探究。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廟後的老榕樹的花台上鑲嵌著一塊花崗岩材質的植樹紀念碑,
上刻:「中華民國七十二年農曆八月十三日榕樹種植紀念」,這無疑是老樹最好的身分證。




大甲│薰風王宅‧王甲壬故居

↗薰風王宅右側的民房屋頂上的鬼瓦,上面竟然出現可愛的鬼臉,好頑皮逗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