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市聖後街上的普濟寺一帶因為居民多為董氏後代,人稱董城仔,
而此地於十多年前都市計畫已劃為道路用地,聚落因禍得福而保存完整;從民國98年5月前後,董城仔才開始進行屋舍拆除;
普濟寺的鳥居牌樓建立於臺灣經濟起飛的七零年代,民國99年7月卻已悄然消失,隨同一間老廟、和數戶古厝平房。
普濟寺是宜蘭早年唯一主祀普庵祖師的廟祠,建築為單殿三開門,傳說普庵祖師的信仰是清代噶瑪蘭通判董正官的族人帶來的。
廟方承諾:未來普濟寺會更大更美。在今夏拆除後,我黯然重回舊址,當眼前一台轎車駛過,現實逼退了我最後的不捨....





宜蘭│聖後街‧董城仔‧普濟寺     攝影2008.11.24、2009.02.02、2009.06.07、2010.07.11

耳聞過宜蘭一句俗話說「冬至好天,過年落雨」,坐在普濟寺廟口大聲開槓的阿姨阿伯們,從去年冬至的陰雨一直說到2月中旬的好天氣,興奮的招呼厝邊的鄰居一齊吃飯。中午過後,普濟寺的廟埕被春光晒得暖暖的,空氣中懸著一股老厝的香氣,步入街上醒目的大紅鳥居,我整理著忐忑的呼吸,抓起鏡頭開始記錄普濟寺即將告別的舊影。

由於計畫道路徵收土地的原因,位於宜蘭市聖後街上的普濟寺,即將在1~3個月後拆除,廟方對於舊廟拆除新廟重起的願景已經不是紙上談兵了,廟方指著後方相隔一條馬路的預定地、滿心雀躍的邀請我屆時一定要再度拜訪普濟寺的新貌,只是一句:「未來的普濟寺會更大更美!」又讓我對普濟寺的今貌多了些不捨的情緒。


戀戀董城仔 試探普濟寺沿革

說到宜蘭普濟寺可能現今很多宜蘭人沒有印象,但是說到宜蘭聖後街上的「南塘水餃館」或「阿茂米粉羹」就眾所皆知了,沿著聖後街直走,過了水餃館和米粉羹店後會看到一座紅色鳥居,這裡就是宜蘭普濟寺;老一輩的人都習慣稱呼這地方叫「董城仔」,因為普濟寺周圍自清代以來便居住了很多董氏族人,而宜蘭普濟寺和董氏後裔的淵源可以從廟方提供的沿革中得知。

清道光29年(1849),噶瑪蘭通判董正官【註1】奉請普庵祖師至蘭陽參拜,四年後,清咸豐3年(1853),董正官通判遭受暗襲,死於大坡(礁溪鄉龍潭村),是清朝在噶瑪蘭第一位在職犧牲的地方首長,今宜蘭市南門口外的五榖廟內設有董正官的長生祿位奉祀。董氏後裔於今普濟寺附近定居,當地人稱「姓董城仔」或「城仔底」,通稱「普王公城仔」。【以上改寫自普濟寺沿革】

宜蘭普濟寺主祀普庵祖師,殿內另配祀諸多神尊,諸如董公、觀音、福德正神等。據董城仔當地人尊稱國師的邱先生表示最早期的普濟寺為董氏族人的私祠,由於普庵祖師十分靈驗,參拜者日增,董氏後裔遂將私祠改為民廟,直至今日。


宜蘭普濟寺的建築格局概述

普濟寺為單殿三開間的廟宇,別稱「普王公廟」,主祀普庵祖師,為宜蘭縣內唯一奉祀「普庵慧慶普王公」為主神之寺廟。普庵祖師是牧庵禪師之法嗣,為臨濟第十二世,名印肅,號普庵【註2】。在宜蘭舊城裡的單殿式小廟的代表有二:大道里武營廟、中正里普濟寺,而普濟寺的木作又較為高級,普濟寺的建築特色有三:(1)屋頂橫樑主樑為圓木、下樑為方木,屋頂覆紅瓦,馬背呈單弧形(金形)。(2)殿內木雕集中於神龕花罩和三穿門的邊門;邊門身堵部分中間刻瑞獅(右)、麒麟(左),四角飾以蝙蝠為賜福(四蝠),身堵側邊刻四季平安(牡丹、蓮花…)。(3)寺內彩繪極少,殿內木作有2片隔板分別彩繪「堯帝訪舜於歷山」、「文王渭水訪姜太公」;神龕後牆彩繪慶友尊者(降龍尊者),落款「松山」出自噶瑪蘭傳統匠師名家翁松山之筆,翁松山住在舊城北門口外,早期以佛祖彩(神明彩)聞名,爾後事業又以製作神佛像為主,礁溪圓明寺的大佛、龜山島上的觀音像都是翁松山的作品。稍微留心普濟寺的神桌彩繪,雲龍描繪的姿態靈活,神情和藹祥瑞,整體用色以紅、藍、綠三原色為主,亦足現龍身變化的層次。

至於宜蘭普濟寺的牌樓為何是鳥居?鳥居怎麼會出現在普濟寺前?很多人對於普濟寺的印象,都是因為這座紅色的牌樓,這座牌樓同樣是聖後街上陪伴許多舊城人長大的老地標。曾經我懷疑這座鳥居是日治時期的遺跡,相當意外的是這座鳥居卻是鐵作的,讓日遺的可能性降低。最後在普濟寺龍虎堵的壁磚上的增修建捐獻名錄和工程支出項目中發現原來這真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這座鳥居是民國69年(1980)普濟寺修建時增加的牌樓,至於為何牌樓會是鳥居形式,廟方沒有任何說法,可能的原因就不得猜想了。


再見董城仔!

普濟寺舊廟的土地徵收早已完成,拆遷已是近期必會發生的事情,「最近」一詞是意味著還有幾個日子能讓舊人來這裡拜訪,必然聖後街上會少了一座熟悉的紅色鳥居、必然聖後街上會多了一個可能車水馬龍的路口、必然消失後的某日會有人回想起這座樸素的小廟?宜蘭人因為雪山隧道獲益最多的可能就是假日宜蘭熱門景點的車潮和誇張的觀光客,宜蘭人真的找到回家的路嗎?還是我們意外邊緣了宜蘭人對生活環境的自主權。

道路常見方便,穿梭其間總單純以為「路」就是「路」,最近在宜蘭舊城即將有一條路又要讓我的回憶缺陷了,留下的空白思緒,像這片藍天上的白雲,最後只沉甸甸地鎖在照片裡。也許未來在聽人問起姓董城仔,我會把我心中的風景告訴他們:這裡曾經有一個小廟,門口有座鳥居,鳥居總是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宜蘭普濟寺:宜蘭市聖後街64號。



【註1】董正官,字鈞伯,雲南太和人。由進士霞浦(地名)知縣陞補。…道光29年(1849)11月17日任噶瑪蘭通判。嘗令聲援李祺生將陳淑均之《噶瑪蘭廳志稿》校補增訂,於咸豐2年(1852)付梓(付梓:把作品拿去印成書),於保存宜蘭文獻,厥功足記。…咸豐3年(1853)因緝捕判民吳磋(ㄘㄨㄛ),遇伏被砍傷胸膛、左腿等處並截其首而殉職,其差役賴朋亦因護主同時受難。清廷於事平後,賜恤為世襲雲騎尉,蘭人並設其靈位奉祀於五榖廟。─《詩說噶瑪蘭》楊欽年撰文 周家安圖說 P.18

宜蘭最重要的史書之一《噶瑪蘭廳志》,作者陳淑均,定稿於道光20年(1840),但遲至咸豐2年(1852),方由董正官為之作序,並刊印出書。─《詩說噶瑪蘭》楊欽年撰文 周家安圖說 P.19

【註2】 普庵祖師:普庵祖師是牧庵禪師之法嗣,為臨濟第十二世,名印肅,號普庵,初振化於袁州之南泉山,道場之盛,甲於天下,宋孝宗乾道年間入寂,歿後有靈,凡有禱者,其應如響,元初加贈大德慧慶之號,因之又稱慧慶禪師。元仁宗延祐年間,南康沙門宗於蘇州城西建慧慶禪寺,塑祖師之像祀之。現一般佛殿背後亦配普庵祖師像。按道家稱普庵為真人,出於封神演義。本縣僅有宜蘭市聖後街普濟寺奉為主神。─《宜蘭縣寺廟專輯》宜蘭縣政府發行 p.206







↗新的一年,對於宜蘭普濟寺而言除舊佈新必然是一個令信眾期待的蛻變,這個蛻變對我而言卻顯得不捨,
於是期盼拿著相機以管窺天的自己,能替舊廟留下多一點的采風,讓眷戀的人們不至忘了這些曾經。
圖中為聖後街街景和普濟寺鳥居,攝於98年(2009)2月2日,99年(2010)夏天拆除。





↗這座鳥居是民國69年(1980)增建的牌樓,
也是聖後街上陪伴許多舊城人長大的老地標,
只是在這裡,鳥居守護的是一個道地的華人廟祠而非神社,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宜蘭普濟寺為單殿三開間的廟宇,別稱「普王公廟」,主祀普庵祖師,
為宜蘭縣內唯一奉祀「普庵慧慶普王公」為主神之寺廟。
建築上最為人樂道的特色即是廟前醒目的紅色鳥居牌樓。





↗普濟寺為磚木構造的單殿廟宇建築,屋頂覆平瓦,樣式古樸,
殿開三川門,中門作門板,邊門作隔扇,殿內有鐘鼓、神龕、八角桌。
本殿前有一座拜殿,增建於民國69年(1970),此時期正值台灣經濟起飛,而七零年代是台灣城鄉風貌轉變的里程。
圖左有兩株亞歷山大椰子,人稱「青仔」,
以前人說「青仔」似乎比較多都說是指「檳榔」,只是亞歷山大椰子過去也常以「青仔」稱呼,
過去聖後街上還有一棟「青仔宅」楊士芳進士第宅,至今老宅僅存正身,門前懸有「進士第」方匾。
楊士芳進士第旁還有一落可能同期興建的古厝「楊士毅宅」,
由於楊士毅宅後院還留有二十多棵的亞力山大椰子,延用「青仔宅」之名,
我問過我的阿祖,我阿祖說原本的「青仔宅」是說進士第並非今日的楊士毅宅,
只是楊士毅宅後院的椰子樹在今年6月初由屋主全數砍除,據聞屋主還有意拆屋重建.....話說這裡曾是我的老家,
我從小常來聖後街的原因就是我阿祖和祖婆住在楊士毅宅內,這裡充滿我許多兒時和兩老的記憶。
今天普濟寺拆除,明天我是不是也要準備告別楊士毅古厝呢?





↗普濟寺拜殿下的讓人驚豔的燈籠。





↗傳聞早年噶瑪蘭通判董正官如遇辦案難解,
常會請示普庵祖師,問題最終會迎刃而解。
圖為宜蘭普濟寺鳥居上的燈籠。





↗鳥居的背影,充滿許多歷史的張力,混亂多元的建築語彙是台灣近代建築的一大特色。












↗普濟寺為單殿式的小廟,因為道路開發,未來舊廟即將拆除。
鳥瞰普濟寺周遭幾乎已被高樓包圍,人們對交通便利的渴求,很順理成章的促使老空間的轉變,
人們對董城的記憶似乎也慢慢走進懷舊的談天說地裡。




↗普濟寺的馬背近照。





↗普濟寺龍虎堵的壁磚上的增修建捐獻名錄和工程支出項目,
證實這座鳥居不是日治遺物,鳥居牌樓是民國69年(1980)普濟寺修建時新建的。





↗普濟寺殿內懸有歷史沿革「普庵祖師與董正官」,
董正官是首位殉職於宜蘭本地的通判,而通判官職如同今日縣長。
關於董正官的鄉稗野史不多,已知董正官曾留有兩面古匾,保存於三星保安宮和冬山天皇宮,
董正官最為人樂道的莫過於催生宜蘭第一部的官方志書「噶蘭廳誌」,並於咸豐2年(1852)出版。





↗清咸豐3年(1853),董正官通判遭受暗襲,死於大坡(礁溪鄉龍潭村),
是清朝在噶瑪蘭第一位在職犧牲的地方首長,今宜蘭市南門口外的五榖廟內設有董正官的長生祿位奉祀。





↗今宜蘭五穀廟的董正官長生祿位。





↗普濟寺正殿。





↗正殿神龕上的「普掃邪氛」匾。








↗董公,早先是董氏後裔私祀的神尊。





↗石刻福德正神,福德爺爺手上是一顆大大的金元寶。





↗八腳桌的雲龍彩繪表情十分溫柔靦腆。顏色僅紅藍綠,色澤溫厚,構圖嚴謹。





↗正殿神龕邊門的門額板彩繪,主題:渭水聘賢(文王渭水訪姜太公)。
圖右捻鬚的老人就是姜子牙,當時他正在河邊垂釣。
很多朋友和我對於姜子牙的印象都是來自於日本漫畫家藤崎龍筆下的《封神演義》,
漫話中將女媧作為外星人,至今仍是該作的經典之一。






↗寺內彩繪極少,最顯著作品位於神龕後的壁堵上。
神龕後牆彩繪「慶友尊者」,慶友尊者即降龍尊者為十八羅漢之一,
落款「松山繪」出自翁松山之筆,遽聞翁松山是宜蘭很出名的剪花匠師。





↗宜蘭普濟寺拆除當時,聽聞廟方說傳統藝術中心曾派員前去了解文物狀況,
保留者提議嘗試將正廳神龕後牆此面珍貴的慶有尊者壁畫予以機切保留,礙於牆面上的灰泥層太薄,
用機具強力切割當下會造成壁畫全面損害,最終保留的想法無疾而終,老壁畫再有價值終究也是一只塵土。







↗邊門身堵部分中間刻瑞獅(右)、麒麟(左),四角飾以蝙蝠為賜福(四蝠),身堵側邊刻四季平安(牡丹、蓮花…)。





↗過去普濟寺廟後樸實的董城仔小巷。





↗普濟寺已經開始拆除廟旁的民房,注意到山牆上的洞,是過去廟旁民屋的樑位。
過去民房和普濟寺應為同期建立,而普濟寺為董城仔聚落的主要信仰。
攝於民國98年(2009)6月7日。






↗民國98年(2009)11月時,普濟寺已經完全和兩旁的民居分離,獨棟而居。
廟旁的古厝改築成樓高兩層的水泥透天,廟後的大吊車正在進行新廟的建造工程。
攝於民國98年(2009)11月9日,鳥居陪伴著普濟寺舊廟漸漸走入時代演替的洪流裡。





↗獨棟而居的宜蘭普濟寺,那時那景讓我想起了最近台南下壁鄉的文貴醫院事件。
當廟方對我拍胸埔保證:「未來的普濟寺會更大更美!」,我身體裡念舊的基因卻讓人不想告別這裡。
攝於民國98年(2009)11月9日。





↗普濟寺後巷的木材電線杆(已拆除),
以前聽父親說這種木材電線杆很多都是用柳杉作的,
柳杉是日本人在台灣大量砍伐紅檜後復育人造林的首選,
由於樹幹筆直、成材快速等特性,民國後仍為林務局造林的大宗,
爾後曾經爆發赤腹松鼠因人造林缺發物種歧異度而食源不足,
肇生許多松鼠開始啃食柳杉樹皮,造成柳杉林大量枯死。
在宜蘭,類似這種老電線杆還不至於少見,只是電線杆上還留有號碼牌的可能就珍貴了,
牌子上的書法字「舊城北幹七 右一枝二」教人發古幽情。





↗鳥居和普濟寺舊廟都拆除了!!這空蕩的平地,儼然已經是條馬路了。
攝於民國99年(2010)7月11日。





↗廟旁的兩顆「青仔」被砍除後鋸成一段段,
地上淺淺的紅線則是普濟寺舊廟的牆基線,
歷史是這麼雲淡風輕,如果我們未來都會是一隻渴望回鄉的鮭魚,
你期望的返家之旅又是什麼?沿途的風景你能認出多少,還是那會是個讓人心痛的記憶逆遊。
攝於民國99年(2010)7月11日。





↗也許未來在聽人問起姓董城仔,我會把我心中的風景告訴他們:
這裡曾經有一個小廟,門口有座鳥居,鳥居總是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鳥居遺跡。攝於民國99年(2010)7月11日。





↗普濟寺新廟,水泥RC建築。攝於民國99年(2010)7月11日。





↗當有駕駛開車進來,直接從舊城北路轉接聖後街.....,突然間我按了快門,把心中嘆息又吞了下去。





↗聖後街158巷的劍獅石敢當,是台灣本島相當有名氣的石敢當之一,更是宜蘭石敢當地景的代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mmylin 的頭像
    jimmylin

    島上旅行‧Jimmy Island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