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到淡水時,最富傳奇的淡水白樓那時還屹立著,
記得同學都踮著腳在圍牆外拍攝白樓,我相簿裡還因此有一張視角非常歪斜的白樓照片。
十多年後,因為重建街的故事,我又重回淡水尋思;
重建街,一條私房玩家口中的滬尾第一街,所謂的「第一」其實是「最後」,
只是形容重建街為「最後的淡水老街」,更讓人不捨老淡水的記憶版圖即將面臨現代化的鯨食!
淡水│重建街 攝影2010.06.26
關於重建街的故事,都是google大神告訴我的,自從六月初得知重建街可能拆除的消息後,終於在工作之餘,6月的最後一個周末起心到淡水走走。
重建街,一條私房玩家口中的滬尾第一街,所謂的「第一」其實是「最後」,只是形容重建街是「最後的淡水老街」,更是讓人不捨。而一張數十年前考慮未盡周延的道路規劃,即將破壞重建街九坎段的完整街屋聚落,再度孤島化老淡水的記憶版圖。今年的六月自己特別容易感傷,想到宜蘭市聖後街上即將拆除的楊士毅宅,可能不保的潭子碾米廠、彰化鐵路醫院,確定不保的嘉義郡役所,被都更搞的五顏六色的華山車站,6月30日今天還是台南縣下營鄉文貴醫院的拆除期限,台灣怎麼了?
那天站在重建街遠眺觀音山的我,腦中湧現好多記憶,我想起十多年前我初次踏上的老淡水,那河邊的老榕下只有釣客、嘴饞時想吃鐵蛋阿給酸梅湯永遠是本店老闆第一手為您服務、聚在渡船頭乘船的多是兩岸的居民,淡水河當時雖然像是水溝,但親眼看見在河上漂流的水筆仔胎生苗卻是我這種後山小孩一輩子的感動,後來我輾轉知道宜蘭的龜山島上也有幾棵水筆仔成樹,可惜我從未登島證實過。早年的宜蘭還是後山,而淡水是我少數除了木柵、松山、圓山外講得出名子的台北地名。當年會到淡水,是我國中的班導林秀美老師自辦的戶外教學,秀美老師帶著大家坐淡水捷運,透過窗景認識關渡平原和淡水河;那年出遊的同學手中都有一張黑白的淡水地圖,老師把大家分成了四組,各給了不同的路線,我們這一組發現了地圖上的幾間福德廟,尋寶的終點就在河邊的老榕樹下。那年台灣爆發很嚴重的腸病毒,週末廟口老街上的阿給和鐵蛋老店都沒有營業,我們沒有聽老師的苦心勸阻還是喝了阿婆酸梅湯,所幸鄉下小孩的身體素來都很強壯。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淡水時,最富傳奇的淡水白樓那時還屹立著,我記得同學都踮著腳在圍牆外拍攝白樓,我相簿裡還因此有一張視角非常歪斜的白樓照片。那時候,宜蘭的大人們都知道老淡水,有些長輩還會提起搭火車走淡水線去北投泡溫泉的年少往事,至今「淡水」這個地名似乎仍教人意圖懷舊,只是「老淡水」越來越今非昔比了!
矗立崎仔頂山崙上的重建街,是淡水歷史悠久的老街,也是外地人體驗淡水山城味道最好的一條街道。 中正路福佑宮東側窄小不起眼的巷弄,其實就是重建街的入口。重建街原本是一條蜿延五、六百公尺的歷史街道,是昔日滬尾街時代(註1)的頂街,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一直是繁榮鼎盛,不少淡水著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是世居此地。 十九世紀時,重建街分為九坎、協興、元吉三大路段,各長約一百公尺,每一段擁有數十戶殷實的富紳地主。
九坎
九坎是重建街靠近中正路的第一段,這裡名人輩出,重建街30號是以寫出「咱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的文學家王昶雄故居,50號則是淡水最大金融機構──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前理事主席麥春福舊居。重建街31、33、35、37號是九坎仔裡保持昔日街屋風貌最完整的四間房屋,長條形狀土埆的牆壁、斗砌的門面,站在前面可讓人依稀回到十九世紀的舊日。今日九坎仔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重建街14號的布袋戲主題館,經營者是民俗藝術愛好者,同時也是長期經營的社區營造員,時常與造訪者交流許多在地及民俗藝文的訊息。可惜,數十年前未盡周延的六號道路規劃,即將動工拓寬九坎段的路寬,淡水僅存最古老的老街風貌正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協興段
協興段最為曲折,前段十幾間房屋已被拆遷成為今日文化路的馬路,後段因高低一層樓的落差,大都已改建,沒有往日的風貌,往昔這裡的地主、富紳最多。日本統治時代,109-115號是號稱五代林的林家最輝煌的年代,林家叔伯兄弟都是淡水仕紳,尤其留日的林輝焜是台灣第一位長篇小說〈不可抗爭的命運〉的作者。協興段最引人注意的人文現象是,幾十戶人家一百多年來輪流供奉一尊無廟的土地公,每年值年爐主都選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並舉行盛大的慶典來慶祝。
元吉段
元吉段是重建街的後段,往昔曾設號稱城仔口的隘門來管制出入,防阻盜賊入侵(今仍有一商店以「城仔口棉被行」作為店號)。目前永吉段未改建的舊日街屋仍有不少,有單層也有雙層樓,倘徉其間,仍能捕捉到舊日居家風味。 其中,重建街127號則是著名高家,高桃仁、高湯盤父子都主持管理過清水巖祖師廟,而高湯盤更是淡水第一個出任華南銀行總經理的著名金融人物。而重建街185號是淡水第一位出任公學校校長洪炳南的舊居,他戰後長期擔任淡水國小校長,樹立優良的校風。重建街後段舊稱城仔口,是十九世紀滬尾街通往水碓庄的地帶,二十世紀中葉,知名的和利米廠曾設立大型倉庫來碾米,至今辦公場所及倉庫風貌猶存。 重建街曾走過一百多年風光的歲月,曾聚集可提供生、老、病、死各項所需的店家,現在則退為在地居民安適居住的住家。
↗「我們要站滿重建街」原是程許忠於Facebook上發起搶救重建街的活動,
第一次在端午節前5月30日,第二次在6月20日於清水租師廟前守護老街聲勢更烈。
「站滿重建街」這句響亮的口號一度讓重建街登上各大媒體版面,只是隨著新鮮感消失,
關切的聲音顯然少了,至今重建街的議題似乎仍舊停留在原點,政府沒打算讓步。
↗淡水福佑宮廟後即是滬尾第一街重建街最精華的九坎段,亦是這次道路工程計畫拆除的範圍。
淡水福佑宮主祀媽祖,廟體修築年代最遠可上溯至嘉慶元年(1796),前殿中門的石獅亦是此年作品。
↗走進福佑宮左側的巷子是認識重建街最美的起點。
淡水中正路老街雖有老街之名,但改建者眾,屋舍過度現代化,
而真正的淡水老街就躲在和中正路平行的山城小巷「重建街」中,
重建街的起點緊鄰龍山寺、路線行經清水祖師廟、福佑宮媽祖廟,
是走訪淡水街老廟必朝聖的百年巷弄,沿途各式街屋陳列,為淡水街聚落的代表。
↗前來重建街懷舊的旅人,只是人手一台相機、錄影機,我偕同這些旅人們在試圖搶救回憶。
從福佑宮轉角走上重建街後,過了同善公廟,二連棟的「許順記」街屋便矗立街旁。
此次拆除範圍並不會波及到圖中的街屋主體,但計畫範圍內會剷除「許順記」旁的一樓屋舍,
未來如何為重建街保留特色區域的完整性,是一項值得深議和磨合的目標。
↗造型古雅的磚砌拱圈的階梯。
護坡石材用唭哩岸石和頁岩石塊,而這座美麗的磚拱階梯讓人對倚山而居的滬尾聚落更充滿想像,
可惜這座美麗的老階梯,在此次重建街九崁段拆除的範圍內,教人如何捨得遺忘。
↗重建街九坎段的馬茶花。
↗這不是只有屋主會傷心的記號,
只是現實世界中沒有人像阿里巴巴一樣戳破了盜賊的記號,
你知道老房子上的這個記號代表了什麼?這是拆除線的標記。
公部門廉價草率的紙上作業讓人覺得滬尾歷史沒有獲得應有尊重。
↗難過的是這麼古樸的老磚房在淡水老街上也可能是僅存的一座,
一旦拆除,淡水的巷弄就不再這般迷人,
因為城市開發不該傾向速食,開發應該兼具舊有包容和未來遠見,
這一條十年多前劃設的道路用地,可否再度被審議,
難道一座偉大的城市需要靠剷除重要的歷史紋理來茁壯市容嗎?
羅馬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壯麗的競技場遺跡已經深植人心,
只是台北竟然計畫在綠意盎然的松山菸廠的腹地上蓋一座浮華的大巨蛋,
在現今小巨蛋都無法完善獨立經營下,大巨蛋的必要性很是讓人質疑。
北市和新北市都在現代化中,遺忘歷史的巨人,執政者都是站在財團的肩膀上看風景吧!
↗你曾經在淡水老街上看過對岸的觀音山嗎?圖中的燕尾廟頂就是淡水福佑宮。
屋頂鋪設文化瓦的和式建築原作為警官宿舍使用,已登錄歷史建築,納入淡水古蹟博物館範圍。
↗爬滿薜荔的老牆和木格窗,這樣的風景有人說殘破、有人說美好,
最後無論人言什麼,歷史總是默默的包容,然後重新彌補土地裂痕。
↗淡水重建街九坎段的大石頭公。
↗淡水清水祖師廟。
↗和重建街平行的清水街,沿街面依舊保有數棟古樸的傳統街屋,
重建街和清水街最後會在清水祖師廟廟前交匯。
↗這是大家熟悉的淡水老街,全台各地各式的名產匯集於此,
南洋風、日本風、韓國風、知名速食連鎖、本省菜飯、北方麵食都可以在老街上找到,
想熱鬧就來這,如果吃胖了,想到僻靜巷弄散步,建議到重建街走走懷舊一番,當個旅行的詩人也不錯。
↗在淡水右岸縱覽觀音山,山下的八里左岸燈火一片,映照進河中的倒影。
傍晚下過一場驚人的雷陣雨,老街上的遊客意外的消聲匿跡,今晚的淡水因為一場雨而格外寧靜,
雨後的夜空,沒有洗出繁星或明月,雲朵卻飄渺飛梭,讓人感受到高空氣旋的速度;
我靠著河岸欄杆,呼吸著淡水河的氣息,偶有幾滴雨水睡過頭驚醒似的打到自己,仍舊愜意。
對岸或有人此時也在凝視著淡水的山,他心中想看到的是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