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屏東孔廟的紅牆和燕尾既鮮豔又刺眼的懾服這片深藍無底的天穹,
而我舉目仰望鳥踏的曲折掛影,惦記好這堵老牆上的一條記號,
憑著一股衝動我掠奪了這片風景,藏進今天的旅記裡。

屏東孔廟雖名為古蹟,登錄縣定古蹟的名稱卻是「屏東書院」,
原來孔廟這裡原是古人說經上課的講堂阿!話說昭和12年(1937)書院一度面臨拆除...






屏東│前世書院‧孔廟今生
        攝影2010.01.28

 

平凡的不假修飾的屏東孔廟,已輾轉捱過百年風霜,其建築物並沒有太多讓人驚豔的地方,格局和腹地亦沒有想像中來的寬敞氣派。明明緊鄰著車流川息的大馬路,孔廟的周圍全都是住宅,但這裡像是地圖上刻意遺落的空間似的,破天荒的毫無人煙?很奇妙的是就是這種空盪氛圍,令我停下腳步,孔廟獨有的紅牆不時讓我注意到這片南國的藍天,發覺此刻的陽光萬分溫暖。

屏東孔廟雖名為古蹟,登錄縣定古蹟的名稱卻是「屏東書院」,原來孔廟這裡原是古人說經上課的講堂阿!據說最原本的書院舊址在今天屏東中山公園內,現在所看到的書院,又是經過遷徙和數次修建才完成的規模。日據以來,原本依附在前清科舉制度下的書院體系崩解,加上日人廣闢學校,各地書院面臨消失,從屏東書院昭和14年的「改築紀念碑」碑文中已知書院內原奉祀有孔子等諸聖賢,最後人們將其轉作為孔廟是很容易理解的前世今生。

屏東書院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清代中期,清嘉慶20年由鳳山知縣吳性誠,率歲貢生郭萃、林夢陽等人籌建,光緒6年(1880)書院大修,至此書院格局已經完善。昭和12年(1937)因都市計畫,日人決議保存書院舊貌,異地重建於現址,今勝利路上。民國66年(1977)由漢寶德教授執行修復計畫,保留書院格局,為符合當時作為孔廟的使用,加築一面照壁強化格局。

屏東書院(孔廟)有了這面照壁後空間分外寧靜,照壁非但阻隔了勝利路上的車龍,無形中更界定了整座建築內外的臨界線,照壁就像是「屏風」,讓空間巧妙保有私密性。過了照壁後,就是門樓「大成門」,這門只有在祭孔的時候才會打開,平日可走邊門出入。我們沿著照壁旁的小徑走向邊門,進入前埕後視野就會豁然開朗,在天氣爽朗之際,傳統建築中出簷、洞門、格扇的明亮變化就更是迷人了。

由於屏東書院(孔廟)為兩進雙護龍的建築,所以大成殿就是前進,後進作為崇聖堂殿。因為孔廟的前身是書院,所以外觀樸素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傳統建築的構建中目睹早期的木工師傅的好手藝,諸如斗栱、插角和瓜筒。

特別的是如果當年日人拆建書院後是按照原有格局和工法施工,那麼有趣的是,從廟方沿革中得知清代的書院前殿是作為講堂、後殿是作為祭祀文昌帝君等先賢神位的空間,這和現今前殿是用抬樑式結構、後殿用穿斗式結構有些出入,很好奇原先孔子神位是奉祀於此?如果說孔子神位一直安置在前殿,那麼前殿會用比較高級的抬樑式結構也能獲得解釋;抬樑式一般常見於廟祠,由最下層通樑的長度來決定柱距,可以創造最大的空間,而穿斗式常見於民宅,中脊下一定有兩根以上的立柱,空間則會因為立柱多而切割。

書院的紅牆和燕尾既鮮豔又刺眼的懾服這片深藍無底的天穹,而這曼妙的天際線又在洞門的框景中得到更豐富的層次,層層疊疊、一沙一世界這是中國建築最擅長運用「視野」來製造的驚喜吧!我舉目仰望鳥踏的曲折掛影,惦記好這堵老牆上的一條記號,憑著一股衝動我掠奪了這片風景,藏進心底。

 

屏東書院(孔廟):屏東市勝利路38號








↗屏東書院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清代中期,
清嘉慶
20年由鳳山知縣吳性誠,率歲貢生郭萃、林夢陽等人籌建,
光緒
6年(1880)書院大修,至此書院格局已經完善。
昭和
12年(1937)因都市計畫,日人決議保存書院舊貌,異地重建於現址,今勝利路上。





臨街而立的屏東孔廟最外圍有一道「照壁」,
阻隔了勝利路上的車龍,無形中更界定了整座建築內外的臨界線,
照壁就像是「屏風」,讓空間巧妙保有私密性。
照壁是民國66年(1977)在漢寶德主持的重修計畫中擴增的,
以照壁作為「九仞宮牆」讓孔廟格局更顯完備。





↗過了照壁後,就是門樓「大成門」,但這門只有在祭孔的時候才會打開,
無法走大成門,我們可走邊門出入,亦有一番風景。
穿過邊門,沿著紅牆和廂房間的小徑,我們即將進入屏東孔廟的前埕。





↗我們沿著照壁旁的小徑走向邊門,進入前埕後視野就會豁然開朗,
在天氣爽朗之際,傳統建築中出簷、洞門、格扇的明亮變化就更是迷人了。
前方的第一進帶燕尾的建築是「大成殿」主祀孔子神位。





屏東孔廟的大成殿。過去原作為書院,所以建築本身不假修飾,造型樸素。





洞門。





↗屏東孔廟曼妙的翹脊在洞門的框景中得到更豐富的層次,
層層疊疊、一沙一世界這是中國建築最擅長運用「視野」來製造的驚喜吧!
我謙虛的蹲低身子仰望山牆,發覺屏東孔廟變的更有氣勢了!





前殿和後殿間的丹墀上建有軒亭,內牆上有竹節書卷漏窗。





回望洞門,端景是大成門牆上的洞窗。



南臺灣正盛開的煙火樹,從鄰街的街屋燒上了孔廟的紅牆。
煙火樹,或稱煙火木,春季開花,花朵狀似煙火得名。
由於扦插繁殖容易,全日照、半日照均裡想,全島普遍種植。






屏東孔廟的木雕素雅,構件仍有美麗的造型變化。





大成殿的斗拱(圖右)和吊筒(圖左)。
斗拱是由斗座和拱架組成,能夠分擔屋頂下壓的重量,轉由柱體承受;
斗座一般有很多造型,常見有圓斗、方斗、花瓣斗,圖中的是方斗,
拱架常見多作關刀拱,圖中的拱型有些水草紋,名稱就大家來取囉!
吊筒一般是桁架收尾的裝飾,可穩固簷樑,造型多作花籃、果藍、蓮花、牡丹、白菜,
有垂花、花筒別稱,圖中作的像荷花還是牡丹,給大家各自表述囉。





螭虎拱。





仔細看窗格上有美麗的小金花。



全殿彩繪落款「穎派寫」。 





枋樑彩繪題字「沙白棲眠穩   蘆青得食饒」。





軒亭樑枋上的軟巾彩繪。
所謂的軟巾硬巾,就是指布巾的造型,
柔軟飄逸的布巾我們稱為「軟巾」,看起來像是摺紙般硬硬的布巾稱為「硬巾」。





大成殿內的「聖德日新」匾,民國66年(1977)8月,蔣經國敬題。





書院前殿作為大成殿,奉祀孔子神位,結構為抬樑式;
抬樑式一般常見於廟祠,由最下層通樑的長度來決定柱距,可以創造最大的空間,
抬樑式的瓜筒和桁樑相較於穿斗式的碩大許多,抬樑式不作大棟(脊樑、主樑)的落柱,視線通透。





崇聖殿捲棚下的「文光射斗」匾,道光2年(1822)立,前署鳳山縣知縣下淡水縣荊州段光煃書。





崇聖殿內的「珠囊大啟」匾,嘉慶20年(1815)立,署鳳山縣知縣楚江吳性誠立。





屏東書院後殿作崇聖殿,為穿斗式的結構,
穿斗式常見於民宅,大棟(中脊、屋樑、主樑)下一定有兩根以上的立柱,空間則會因為立柱多而切割。





崇聖殿的棟架,大棟上彩繪八卦太極硬巾圖。








照壁(九仞宮牆)後面內嵌四塊屏東書院的石碑,由右至左分別是:
光緒三年(1877)八月的「章程碑記」和「租條碑記」、昭和14年五月的「改築紀念碑」、民國69年(1980)的「重脩孔子廟碑記」。
這些石碑中以昭和14年(1939)的「改築紀念碑」最讓我感動,
碑文闡述昭和12年(1937)由於書院正當市區改正之衝,由於書院內奉祀孔子等聖賢受當局重視,決議異地保留;
當時有古代建築權威、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工學博士藤島彥治郎來訪,博士對書院原貌詳一測繪,
離屏之際,還反覆叮嚀「若改築,必依舊形,是所切望」,從碑文中讀得出來早年藤島博士對書院重建的重視。
詳細碑文請參照《臺灣記憶》─【屏東書院改築紀念碑】




屏東書院外, 麗緻的紅牆上開了一扇紅門,關於門後的世界如何,無限的想像力讓我們有更多動機可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