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細數桃園民居,如千埤遍生,蘊藏豐富常民文化,建築風格閩客交融,
古樸雅緻者如頭寮大池旁的梅鶴山莊,富麗優美者如大嵙崁溪畔的李騰芳舉人宅;
位於觀音鄉下大堀的莊家古厝天水堂格局完整饒具古風,莊家的人情味則是無價之寶。

正午時,莊家二哥從廚房走出,端著盛滿豐盛菜餚的大碗公,拿到公廳給我們享用,
二哥靦腆說著「你們這兩位客人都還沒吃,很不好意思…」,讓我們驚喜溢於言表...






觀音│莊家作客‧天水堂
                                                                                            攝影:2012.05.13


一段值得細細說起的故事,我在桃園觀音莊宅天水堂,重新認識家的價值。

細數桃園民居,如千埤遍生,蘊藏豐富常民文化,建築風格閩客交融,古樸雅緻者如頭寮大池旁的梅鶴山莊,富麗優美者如大嵙崁溪畔的李騰芳舉人宅,位於觀音鄉下大堀的莊家古厝天水堂格局完整饒具古風,莊家人熱情款待則是無價之寶。

清乾隆年間,莊氏十六世先祖莊希仲君移墾觀音大崛一帶,傳至莊李賜達到巔峰,莊宅天水堂即為莊李賜所建。日據時期莊李賜曾任保正書記,交遊廣闊且處世精明,於桃園大圳修築前後,透過土地仲介致富,地方上以「膨風佬仔」稱之,於大正年間花費等值25甲地的資金起建豪宅。天水堂建築為一單進四護龍,古厝布局前凹地後竹圍,有一水圳自龍邊流過,下游處設有福德祠祭祀,符合風水守財聚氣之說。內外埕間有磚砌院牆,院門處設有門柱和腰門,門柱柱頭造型貌似石榴,石榴本色鮮紅象徵富貴,籽粒飽滿眾多,「榴開百子」意謂多子多孫、後代興旺。柱頭表面洗石混用石米和貝殼砂,石米色澤中灰搭配略帶彩度的貝殼砂,展現匠師的巧思。院牆內嵌天公香位,龕內貼有「天官賜福」紅紙,此乃客家傳統,北部桃竹苗一帶的古厝中十分常見。

古厝正身外牆以觀音山岩為基礎,牆面砌「
TR磚」俗稱「赤煉瓦」,日本將磚稱為煉瓦,這類型紅磚最大特色在於磚面印有「TR」標誌,自大正4(1915)開始生產,早期為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的高級材料之一。建築牆面裝飾頗豐,開有竹節石雕窗,簷下的水車堵以交趾陶為飾尤其精采。交趾陶人物臉型圓潤、鳳眼細長有洪坤福一派風韻。石雕本罕見於民居,莊家天水堂的石材是取自八里的觀音山石,竹節石雕窗常用於宗祠宮廟建築,而天水堂的竹節窗櫺上細部可見蜻蜓、夏蟬及鳥雀身影,石作構圖活潑,正身次間的竹節窗上作有童子開卷,左題「滿座春風」,右題「祥光繞室」。正身門額「莊家天水堂」亦為石雕作品,題字者是劉世華,已未年花月,時值日據大正8(1919)2月。左右護龍門額「和氣」「祥光」為泥雕剪黏作品。古厝正身明間凹壽,壽樑下有鳳凰雀替,鳳凰雙翼垂直於地,此乃桃園一帶木雕風格。此外壽樑上作蓮花斗座,斗抱不刻常見捲草紋,取材自三國故事。正廳大門外原有腰門,門桕石刻瓜型,大門為傳統木作板門,板門浮刻「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字聯,寓意第一。

天水堂左右護龍山牆上的鳥踏以交趾陶裝飾,作工精細必然所費不貲,此設計為天水堂建築中最出色之處。惜於民國
96106日強烈颱風柯羅莎侵台之際,左護龍山牆倒塌,事後莊家二房出資復建惟交趾陶鳥踏不予復原,是今日古厝兩護龍山牆不對稱之原因。走到天水堂的屋後,有一口水井,水井旁有一株高聳的荔枝樹,從前荔枝是一種很珍貴的果樹,荔枝果殼鮮紅討喜,果肉白皙甜美,是中國傳統吉祥四果之一。荔枝由於生長緩慢,木材因此十分縝密堅硬,荔枝木適合用來作小傢俱。荔枝成樹不易移植,根深蒂固的特性意謂這片土地就是家園,永遠不會離開,其他像是種植柿子樹一樣有相同的寓意。

正午時,莊家二哥從廚房走出,端著盛滿豐盛菜餚的大碗公,拿到公廳給我們享用,當面熱情的說「你們這兩位客人都還沒吃,很不好意思…」,莊家的人情味讓我們始料未及,或許是自己目的單純,有幸得到一絲信任,因為這一頓愛心午餐,製造了有更多回憶,而莊媽媽的家常菜滋味美好,意外觸動了我的鄉愁。坐在公廳的木椅上,碗中的悶雞肉、敏豆、桂筍片、魚丸,以及香軟清甜的白米飯,彷彿正是懷念的味道,我毫不猶豫的大快朵頤。

飯後,我們走到灶腳和莊家人閒話家常,話題從莊媽媽的廚藝開始,到淺顯的認識彼此,談笑間將我們視如己出,莊媽媽說「庄腳啥米攏冇,有ㄟ丟是人情味」,我們驚喜溢於言表,羞澀的猛說謝謝。

午后開始,西曬的天水堂迎接日光,磚牆在光線的灼燒下火紅加劇,屋脊的碗瓷剪黏在烈陽下恢復原色,顯得繽紛華麗。數片白雲和緩的向北飛行,天上的風是那麼的無聲又顯得有存在感。聽莊家人說下午準備了母親節蛋糕,計劃慰勞辛苦的莊媽媽,於是我們決定在此時悄然離去,再次述說感謝。直到最後一刻我們仍不時回頭捕捉古厝遠景,用力凝視天水堂的美景,旅行的感動在人情味的催化下變得加倍濃烈,回憶中這裡已經是家了!

 


2012/05/13:桃園景福宮→觀音莊宅天水堂→保生廟→白沙岬燈塔

 

 





#1
清乾隆年間,莊氏十六世先祖莊希仲君移墾觀音大崛一帶,傳至莊李賜達到巔峰,莊宅天水堂即為莊李賜所建。

天水堂建築為一單進四護龍,古厝布局前凹地後竹圍,有一水圳自龍邊流過,下游處設有福德祠祭祀符合風水聚氣之說。





#2
莊家天水堂內外埕間有磚砌院牆,院門處設有門柱,柱頭造型貌似石榴倒立。






#3
天水堂格局為一正身帶四護龍,左護龍山牆曾於民國96106日強烈颱風柯羅莎侵台之際倒塌,
重修時受限經費,事後莊家二房出資復建惟鳥踏及馬背不予復原,是今日古厝兩護龍山牆不對稱之原因。






#4
天水堂左右護龍山牆上的鳥踏以交趾陶裝飾,作工精細必然所費不貲,此設計為天水堂建築中最出色之處。





#5
從天水堂內埕觀看院牆,院門的門柱上的西洋柱頭,造型是台灣十分常見的石榴,
石榴本色鮮紅象徵富貴,籽粒飽滿眾多,「榴開百子」意謂多子多孫、後代興旺。





#6
門柱的柱頭表面洗石,混用石米和貝殼砂,
石米色澤中灰搭配略帶彩度的貝殼砂,展現匠師的巧思。






#7
院牆內嵌天公香位,龕內貼有「天官賜福」紅紙,此乃客家傳統。






#8
天水堂正身外牆以觀音山岩為基礎,牆面砌「
TR磚」俗稱「赤煉瓦」,日本人將磚稱為煉瓦,
古厝立面裝飾頗豐,簷下水車堵用交趾陶,明間凹壽處有小木作,次間有石雕竹節窗,足見莊宅用料之豪氣。





#9
正身門額「莊家天水堂」亦為石雕作品,題字者是劉世華,已未年花月,時值日據大正8(1919)2月。





#10
日據時期莊李賜曾任保正書記,交遊廣闊且處世精明,於桃園大圳修築前後,透過土地仲介致富,
地方上以「膨風佬仔」稱之,莊李賜於大正8年花費等值25甲地的資金起建豪宅,相傳同年內建築起建完工。






#11
天水堂正廳大門為木作板門,板門浮刻「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字聯,寓意第一。






#12
天水堂正廳的木樑整齊排列。





#13
天水堂正廳的出屐斗拱,葫蘆拱搭配方形斗。






#14
古厝正身明間凹壽,壽樑下有鳳凰雀替,鳳凰雙翼垂直於地,此乃桃園一帶木雕風格。






#15
比較一下,宜蘭地區常見的鳳凰雀替類型,翅膀垂直於地面的手法和桃園匠師表現雷同。





#16
午后開始,西曬的天水堂迎接日光,磚牆在光線的灼燒下火紅加劇。






#17
古厝屋頂維持著昔時的板瓦鋪設,而細看天水堂的板瓦顏色有異,似乎混用了「青瓦」和「紅瓦」二種。





#18
天水堂的屋脊上有豐富多樣的碗瓷剪黏,剪黏是台灣傳統建築中的一大特色。





#19
屋脊的碗瓷剪黏在烈陽下恢復原色,顯得繽紛華麗。





#20
正廳大門外原有腰門,門桕石刻瓜型。





#21
莊家天水堂的石材是取自八里的觀音山石,竹節石雕窗常用於宗祠宮廟建築,
正身次間的竹節窗上作有童子開卷,左題「滿座春風」,右題「祥光繞室」。






#22
天水堂的竹節窗櫺上細部可見蜻蜓、夏蟬及鳥雀身影,石作構圖活潑。





#23
古厝簷下的水車堵以交趾陶為飾尤其精采。交趾陶人物臉型圓潤、鳳眼細長有洪坤福一派風韻。











#26
古厝布局前凹地後竹圍,有一水圳自龍邊流過,下游處設有福德祠祭祀,符合風水守財聚氣之說。





#27
走到天水堂的屋後,有一口水井,水井旁有一株高聳的荔枝樹,
荔枝果殼鮮紅討喜,果肉白皙甜美,是中國傳統吉祥四果之一。
荔枝由於生長緩慢,木材因此十分縝密堅硬,荔枝木適合用來作小傢俱。
荔枝成樹不易移植,根深蒂固的特性意謂這片土地就是家園,永遠不會離開。






#28
正午時,莊家二哥從廚房走出,端著盛滿豐盛菜餚的大碗公,拿到公廳給我們享用,
當面熱情的說「你們這兩位客人都還沒吃,很不好意思…」,莊家的人情味讓我們始料未及,
或許是自己目的單純,有幸得到一絲信任,因為這一頓愛心午餐,製造了有更多回憶,
而莊媽媽的家常菜滋味美好,意外觸動了我的鄉愁,想念起最疼我的阿嬤。
坐在公廳的木椅上,碗中的菜飯色香味俱全:悶雞肉、敏豆、桂筍片、魚丸,
以及香軟清甜的白米飯,彷彿正是懷念的味道,我毫不猶豫的大快朵頤。





#29
一架飛機緩緩劃過天水堂的空中,那震耳欲聾的引擎聲是一段乏味的旋律,提醒了我們這天的寧靜。





#30
數片白雲和緩的向北飛行,天上的風是那麼的無聲又顯得有存在感。
聽莊家人說下午準備了母親節蛋糕,計劃慰勞辛苦的莊媽媽,
於是我們決定在此時悄然離去,並再次述說感謝。
直到離去前的最後一刻我們仍不時回頭捕捉古厝遠景,
旅行的感動在人情味的催化下變得加倍濃烈,回憶中這裡已經是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mmylin 的頭像
    jimmylin

    島上旅行‧Jimmy Island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