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16日下午4點30分,一位來自宜蘭壯圍庄三塊厝的台籍軍夫江鐵登,死於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島上,得年20歲。
墓誌文上清楚刻著「ニューブリデン島」新不列顛島,那是《大江大海》一書描述的拉包爾戰俘營所在地,傳聞如人間煉獄。
墳墓安置於壯圍後埤,外型屬日本墓樣式,墓碑和碑座保存完整,且規格高大,疑似官方主導在壯圍厚葬第一批戰亡宜蘭人。
不知道江鐵登的遺骨最後是否回鄉,想起一位雲林元長的朋友清淡說過阿公李埤去南洋參戰後音訊全無,無解的豈止是思念!
回憶不及言痛,歲月沉鬱無人聞問,台籍軍夫到底是為何而戰?我摸摸台籍軍夫墓的石碑,心酸地呢喃「我來看你們了」....
壯圍│後埤‧台籍軍伕墓 攝影2010.04.10、2011.04.05
1943年1月16日下午4點30分,一位來自宜蘭壯圍庄三塊厝的台籍日本軍夫江鐵登,死於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島上,得年20歲。墳墓安置於壯圍後埤,外型屬日本墓樣式,墓碑和碑座保存完整,且規格高大,疑似官方主導在壯圍厚葬第一批戰亡的宜蘭人。不知道江鐵登的遺骨最後是否回鄉,想起一位雲林元長的朋友清淡說過阿公李埤去南洋參戰後,就此音訊全無,而阿公的名字被寫在神主牌後的家譜上,無解的豈止是思念。回憶不及言痛,歲月沉鬱無人聞問,台籍軍夫到底是為何而戰?而一切事實因為政治舞台的更迭而片段殘缺,而我的想像力卻像失控的沙漏,逼近時空逆旅。我摸摸台籍軍夫墓的石碑,心酸地呢喃「我來看你們了」。
根據日本帝國憲法第二條規定:「日本臣民有根據法律服兵役之義務」,但在昭和2年(1927)的兵役法又規定「僅有使用戶籍法者才適用徵兵檢查之規定」,當時為日本領土的臺灣人並非日本人不適用於兵役法,人民更沒有服兵役的義務。可以理解為何在昭和11年(1936)9月後,日本會對台灣正式施行「皇民化運動」,更不惜強行寺廟整理、落實一街庄一神社的宗教政策,使台灣「去中國化」和「日本化」,為了鞏固大日本帝國南進大業能有更充足兵源。
蘆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於上海全面開戰,日本為了應付中國戰線的日軍軍需物資補給工作,遂於1937年9月開始徵召臺灣人以軍屬、軍夫身分參戰。隨著戰局擴大,台灣總督府乃以各式名義招募台籍軍夫,主要的職務是擔任農業義務團員、通譯員、野戰郵務員、軍委囑調查員等軍隊勞工或隨員,工作艱鉅且危險性高,有如苦力般的任日軍驅迫,臺灣同胞視為畏途,因而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揶揄式的階級排列說法(註1)。軍屬和軍夫有別,軍屬在日語中為軍中雇員之意,在軍隊中屬於技術人員,但不具軍人身分;軍夫意指「軍中負責雜役的人夫」。早期台籍軍夫陣亡後,日本政府為積極創造日台一體的戰爭集體感,和強化精神動員,安葬儀式會由官方主導以撫卹民心,並發布「大東亞戰爭戰歿勇士市葬」等新聞稿,目的在激勵群眾深感為國捐軀的榮譽和使命。墓碑上的軍夫身分會追贈到軍屬階級,並入祀日本靖國神社。翻閱《靖國神社祭神簿》,第一五九九號昭和35年10月17日奉祀第八八回合祀全十六‧九,冊上就有江鐵登的戰亡記錄。
時光演繹,原先矗立於後埤沙崙上的軍夫墓,理當十分醒目,現在卻是亂葬崗的一角。昭和18年(1943)陣亡在南海的江鐵登,墓誌文上清楚刻著「ニューブリデン島」新不列顛島,那是《大江大海》一書描述的拉包爾戰俘營所在地,傳聞如人間煉獄。台灣人對生死有很複雜的牽絆,那些鋪陳偉大歷史的無名士卒最後有沒有落葉歸根?抑或他們從未回來過?後埤沙崙上的台籍軍夫墓有2座,江鐵登君和楊青發君,清明前後始終沒人為墓碑掛金,是否遺忘的力量已經戰勝悲傷了?來自南洋的黑潮穿過臺灣的東海岸一路向北,海浪哽咽的啜息聲傳到軍夫墓前,彷彿不斷呼喊著回家了、回家了....
註1、「主要的職務是擔任農業義務團員、通譯員、野戰郵務員、軍委囑調查員等軍隊勞工或隨員,工作艱鉅且危險性高,有如苦力般的任日軍驅迫,臺灣同胞視為畏途,因而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揶揄式的階級排列說法」─摘錄自《戰火浮生錄─日治時期戰爭文獻解析》
↗故陸軍軍屬楊青發君之墓(墓碑正面),陽三大房子孫立。
延伸閱讀:
1.《維基百科》台籍日本兵 Taiwanese Imperial Japen Serviceman
2.《維基百科》拉包爾戰俘營
3.《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 安平十二軍夫墓
4.《安平餘人》 安平十二軍夫墓
5.《歷史文化學習網》台灣第一批軍夫的回憶─何益盛先生訪談紀錄
↗壯圍後埤公墓是宜蘭沿海目前僅知曾有清代墓碑的地點,少數為日治時期作品,然而超過九成五以上皆已二次重修不復舊貌。
↗從小居住在壯圍公館的母親曾說童年她最喜歡趁清明節前呼朋引伴到墓地採野百合。
↗台灣光復後,約民國50年,日本政府曾要求台灣對日本人的墳墓逐一挖掘安置,造成各地普遍不見日本墓的原因。
那關於這日本殖民的五十年間,據說曾有一萬三千民的日本人葬於台灣,這些視台灣為故鄉的異地人,最後流落何方?
今日在宜蘭能看到的日本墓多屬本地人所建,而且數量稀少又散落各地,加上台灣有撿骨修墓的風俗,老墓碑往往難逃敲碎或棄置命運。
圖為宜蘭龍潭的「故父黃龍之墓」,墓誌銘:「明治十九年十一月八日生、昭和十七年十二月九日卒」(黃龍1886.11.08~1942.12.09)。
↗宜蘭壯圍的日本台籍軍夫墓之一:陸軍軍署故江鐵登君之墓。
墓碑為宜蘭本地常見的四稜砂岩,一般日本墓碑多作直立長方型,搭配碑座和基壇。
↗宜蘭壯圍的日本台籍軍夫墓之一:故陸軍軍屬楊青發君之墓。
↗江鐵登的墓碑後有墓誌銘,詳載生辰、住所、戰亡地點和時間。
江鐵登家住「宜蘭郡壯圍庄三塊厝四七番地」,今為宜蘭壯圍永鎮一帶;
三塊厝地名由來,源自清代時本地即有漳浦人移居,當時只有三大戶,故名「三塊厝」,
如同桃園八德舊名「八塊厝」、台中清水的「四塊厝」,這些地名都留下了聚落發展的跡證。
↗江鐵登墓碑上的墓誌銘開頭寫著「南海第六回...」,南海意指南太平洋。
↗陸軍軍屬故江鐵登君之墓,南海第六回第五十部隊群島ニューブリデン島(NEW BRITIAN) ,
昭和十八年(1943)一月十六日十六時三十分亡二十才 ,宜蘭郡壯圍庄三塊地四七番地。
↗江鐵登軍夫墓的碑座貼滿了白瓷面磚。
↗ニューブリデン島(NEW BRITIAN),新不列顛島,位於圖中下方。
翻攝於《戰火浮生錄─日治時期戰爭文獻解析》p.167 西南太平洋戰局要圖。
北島派遣第一八九九四隊,第四回臺灣特設勞務奉公團 第十七奉鷲頭隊。(墓誌銘)
大正四年(1915)十一月四日生、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十九日殁。 (墓碑側面)
「奉公」為皇民化運動的目的之一,強調皇民思想,進行社會動員,營造日本台灣兩地舉國一體的精神。
↗回臺灣!?
↗碑座上的對聯「青史留芳千秋不冺」、「發強剛毅萬歲猶存」。
↗故陸軍軍屬楊青發君之墓的基壇有三層,最底下為紅磚、第二層表面為水泥沙漿、第一層外貼面磚。
↗因為沙崙的土壤慢慢流失,軍夫墓座基壇的紅磚也許因為地基不平而崩落。
↗過了清明後,楊青發軍夫墓前出現了二隻黑雞,應是後代祭祀準備的牲禮。
↗三塊厝庄「瓦厝底」的陳宅是本地現存略具規模的古厝遺跡,建築佈局呈現H型,十分特殊。
據陳宅後代表示三塊厝以陳李劉三姓為大宗,吳姓為少數,比較少聽到江姓,江鐵登的後代可能還住在壯圍一帶嗎?
↗粿寮仔王公廟,永鎮開漳聖王廟,拍攝時值過火慶典,信眾絡繹前來。
永鎮舊名為「粿寮仔」資料上多指稱此地早期有一草寮賣粿得名,
然則據三塊厝瓦厝底的陳家後代表示,粿寮仔是「過寮仔」的諧音,
過寮仔是指過了三塊厝的草寮外的地方,即今日聖王廟一帶。
↗鄰近後埤的過嶺保安宮,廟貌蔚然耗資不斐,據稱為宜蘭廟宇建築中最高最壯觀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