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銅鑼武聖廟IMG_0506.JPG

銅鑼武聖廟為銅鑼灣古廟之一,原址在福興村的銅鑼老街,主祀「三聖恩主」;
昭和10(1935)421日中部大地震,重創老街區,廟殿倒塌於是暫奉聖像於天后宮。
民國39(1950)由仕紳劉俊秀等發起籌建委員會,善士李安五捐獻地基,旋即鳩資建廟,
銅鑼武聖廟背倚新街、面對阡陌,方位坐東向西,為一單進雙護龍的合院建築,拜殿對場精彩。
正殿門楣上的「大啟文明」匾,立款人「邱逢甲」正是在乙未戰爭初期即棄臺內渡大陸的義士...





銅鑼│武聖廟‧遇見丘逢甲                                                   攝影:2010.11.20

銅鑼武聖廟為銅鑼灣古廟之一,原址在福興村的銅鑼老街,主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關羽)、灶君(張單)、呂仙祖(呂洞賓),神案上崇奉一面「南天文衡聖帝王  九天司命真君  南宮孚佑帝君 恩主神位,另奉一面「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文昌帝君先儒   倉頡聖人先贒」神位。武聖廟創建年代版本有二,《臺灣聖地之旅》稱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臺灣關帝信仰與淵源意涵》一文指稱光緒16(1890)銅鑼灣生員邱國霖、吳湯興倡建。然則,正殿中門的進士丘逢甲所立的「大啟文明」為光緒15(1889),創建年代有待考證。

昭和10(1935)421日中部大地震,廟殿倒塌,暫奉聖像於天后宮舊廟。民國39(1950)由本地仕紳劉俊秀等發起籌建委員會,善士李安五捐獻地基,旋即鳩資建廟,該年農曆419日造腳奠基,7月12日鎮座。後人有感李公之德,民國42年特立石碑鑲於左護龍外壁,碑題「善信李安五士捐獻地基誌」,碑文述:「歲  庚寅仲春銅鑼伸民倡建武聖廟已妥,神靈議既成而廟址選擇未定,乃有李公安五者善士也慨然捐獻地基,廟址既得,其宜構造尤稱堅固,美輪美奐氣局堂皇,背街坊而臨阡陌,案朝三疊,水遶一渠,南聳雙峯,而北拱牛背,所謂天然聖地,豈虛語哉。廟竣成之翌年,羣感李公之誠,為泐石而垂不朽焉,是為之記。  銅鑼鄉武聖廟建築委員會立   謝長海敬撰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癸己歲花月念六日」。

銅鑼武聖廟坐東面西,為一單殿三開間雙伸手帶拜亭的合院建築;廟體乃磚木構造,多數壁面抿石並上彩,正殿邊牆作有水泥雕塑龍虎堵,作者黃欽昌奉獻龍堵而留名;桃園龍潭三坑永福宮的龍虎堵泥塑是苗栗黃通泉作,好奇黃欽昌和黃通泉有無關係。銅鑼武聖廟其拜亭煞是美觀,因為左右對場,木雕作品的手路迥異,以拜亭前點金柱和大通交接處的鰲魚插角最各異其趣。虎邊的鰲魚五官俊挺、閉嘴樣、飛鰭有尖趾、魚身纖細,造型為竹苗一帶常見的樣式;龍邊的鰲魚五官圓潤、開嘴樣、飛鰭作「3」型摟空、筒狀魚身、尾鰭帶兩儀,造型略見宜蘭本地鰲魚的特色。拜殿內其他構件諸如鳳凰插角或獅象豺三種獸座亦是佳作能逐一細覽。

武聖廟內有三塊方匾:拜亭下的「忠昭日月」係民國49庚子年(1960)春月立,臺灣省議員藍茂松、苗栗縣長劉定國、苗栗縣議長魏倫洲仝敬題;正殿門楣上的「大啟文明」系「光緒己丑(1889)   科中式八十一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政  邱逢甲立」;正殿神龕上「浩氣凌雲」匾未有任何落款。

邱逢甲(1864~1912),本名邱秉淵,銅鑼客家人,擅長詩文,著有《嶺雲海日樓詩抄》。邱少年得志考取「進士」,供職工部主事,卻無意仕途,回台奉親。1895年乙未戰爭,邱逢甲號召紳民抗日,身職「台灣民主國」義軍統領。同年64日總統唐景崧棄職逃至福建廈門,臨時政府名存實亡,邱見局勢丕變已無心率軍,計畫背棄鄉勇,數日後挾款舉家內渡對岸,二度重挫鄉民抗日決心。邱逢甲餘生一直有愧臺灣,乃將兒名取作「念台」,仍廣遭史家濺墨揶揄。丘念台1913年赴日遊學,光復後回台任官,以父名「逢甲」創辦學校,初為逢甲工商學院,原址台中北屯,後遷址西屯區,1980年改制為逢甲大學。「大啟文明」為臺灣現存唯二的丘逢甲立匾,今為武聖廟保管。過去武聖廟曾毀於中部大地震(1935),假如此匾倖存並未經後代重製,意義彌足可貴。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丘逢甲

銅鑼武聖廟:苗栗縣銅鑼鄉銅鑼村永樂路17號

2010.11.20~11.21苗栗二日遊
2010.11.20:後龍新蓮寺→銅鑼天后宮重光診所銅鑼武聖廟肚臍餅杭菊→銅鑼敬聖亭
2010.11.21:後龍新蓮寺→城隍廟→醫院→文昌祠→淨善堂→謝氏宗祠→湯氏宗祠


銅鑼武聖廟IMG_0481.JPG


沿著重光診所前的武聖路往下直走就能抵達銅鑼武聖廟。
銅鑼武聖廟為一單進雙護龍帶拜殿的建築,拜殿木雕對場精彩。



銅鑼武聖廟IMG_5028.JPG

↗昭和10(1935)421日中部大地震,廟殿倒塌,暫奉聖像於天后宮舊廟。
民國
39(1950)由本地仕紳劉俊秀等發起籌建委員會,善士李安五捐獻地基,
旋即鳩資建廟,該年農曆
419日造腳奠基,7月十12日鎮座,廟貌猶具古韻
後人有感李公之德,民國
42年特立石碑鑲於左護龍外壁,碑題「善信李安五士捐獻地基誌」。



銅鑼武聖廟IMG_5061.JPG

武聖廟內有三塊方匾,由外而內依序:拜亭下的「忠昭日月」(1960)
正殿門楣上的「大啟文明」
(1889) ;神龕上「浩氣凌雲」(年代未詳)。



銅鑼武聖廟IMG_0495.JPG

↗拜亭下的「忠昭日月」係民國49庚子年(1960)春月立,
臺灣省議員藍茂松、苗栗縣長劉定國、苗栗縣議長魏倫洲仝敬題。



銅鑼武聖廟IMG_0499.JPG

正殿門楣上的「大啟文明」系「光緒己丑(1889)   科中式八十一名進士」,
「欽點工部虞衡司主政
  邱逢甲立」;丘逢甲為銅鑼灣人,原供職工部主事,卻無意仕途,回台奉親。
1895年抗日戰爭時,丘氏舉家內渡大陸,據知「大啟文明」為臺灣唯二的丘逢甲立匾,今為銅鑼武聖廟保管;
另一塊匾位於彰化永靖邱氏祠堂「敦睦堂」正廳內,是為「冬官第」匾,其原物由歷史博物館收藏。
銅鑼武聖廟曾一度毀於中部大地震
(1935),假如此匾倖存並未經後代重製,意義更彌足可貴。



銅鑼武聖廟IMG_0514.JPG

↗正殿神龕上的「浩氣凌雲」匾,年代未詳。


銅鑼武聖廟IMG_5065.JPG

↗正殿中門門楣上即為光緒15年(1889)丘逢甲所立的「大啟文明」匾。



銅鑼武聖廟IMG_0524.JPG

神案上崇奉一面「南天文衡聖帝王  九天司命真君  南宮孚佑帝君 恩主神位,
另奉一面「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文昌帝君先儒   倉頡聖人先贒」神位,有文武廟的性質。

兩面神位中間,置有石香爐,造型和中門外的石香爐相同,正面皆雕龍。



銅鑼武聖廟IMG_5022.JPG

銅鑼武聖廟IMG_0511.JPG

中門前的石香爐,正面淺浮雕龍,側邊刻有獅首。,構圖樸拙,古韻迷人。



銅鑼武聖廟IMG_4993.JPG

泥塑的書卷,這幾行字我看的很吃力只能讀出「...飄江月惹松濤」六字。



銅鑼武聖廟IMG_5000.JPG

廟體乃磚木構造,多數壁面抿石並上彩,正殿邊牆作有水泥雕塑龍虎堵。



銅鑼武聖廟IMG_0510.JPG

老虎的鼻子紅紅的,可能是山區氣溫偏冷,大家要注意身體別感冒了。



銅鑼武聖廟IMG_5015.JPG

作者黃欽昌奉獻龍堵而留名;桃園龍潭三坑永福宮的龍虎堵泥塑是苗栗黃通泉作,好奇黃欽昌和黃通泉2位有無關係。


銅鑼武聖廟IMG_5011.JPG

前殿簷廊下有可愛的獸座,右邊是皺眉獅、左邊是挑眉象;
步通下的員光雕「牡丹鳳」,落款為「花工  劉立順   奉獻」。



銅鑼武聖廟IMG_0538.JPG


銅鑼武聖廟IMG_0492.JPG


銅鑼武聖廟IMG_0531.JPG

銅鑼武聖廟其拜亭煞是美觀,因為左右對場,木雕作品的手路迥異,
以拜亭前點金柱和大通交接處的鰲魚插角最各異其趣。




銅鑼武聖廟IMG_0521.JPG

拜亭虎邊的鰲魚五官俊挺、閉嘴樣、飛鰭有尖趾、魚身纖細,造型為竹苗一帶常見的樣式。



銅鑼武聖廟IMG_0520.JPG

拜亭龍邊的鰲魚五官圓潤、開嘴樣、飛鰭作「3」型摟空、筒狀魚身、尾鰭帶兩儀,造型略見宜蘭本地鰲魚的特色。



銅鑼武聖廟IMG_0519.JPG

↗拜亭

虎邊的鳳凰雀替,啣牡丹、體型短胖、鳥爪打開,最外緣飛羽向內。



銅鑼武聖廟IMG_0498.JPG

拜亭龍邊的鳳凰雀替,體型纖瘦、鳥爪握合、多裝飾羽,最外緣的飛羽朝外。



銅鑼武聖廟IMG_0530.JPG

民國60年設置的香盒(左),木盒上墨跡清楚:
「民國六十年置,檀木烏沉箱,咸滿長壽香,氤氳繞聖座,不息永流芳。信女羅盡妹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mmylin 的頭像
    jimmylin

    島上旅行‧Jimmy Island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