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日宜蘭風和日麗,回到壯圍後埤公墓,清明過後枯草逢雨新生,沙崙上的墓塚輾轉變成蔚然綠地,
鷦鶯在綠嫩的芒草枝間跳躍輕鳴,空氣中飄著稀微的海聲,來回反覆的提醒我這裡是如此僻靜,
闊別一年,墓碑上始終未見掛紙,我忍痛不宣,或許這二座台籍軍伕墓早就成為無人祭拜的孤墳。
台灣籍的軍伕被派往大陸及南洋參戰,終戰後台灣光復,大陸的國民兵踏上這塊曾由日本統治的失土,
世仇難解,冥冥註定台籍軍伕將被新舞台徹底遺忘,我卻在此時想起一張手邊收藏的軍伕紀念合照.....






壯圍│獨留青塚‧再訪台籍軍伕墓                                                                          攝影:2012/04/29



翻閱《靖國神社祭神簿》,第一五九九號昭和
351017日奉祀第八八回合祀全十六‧九,冊上就有江鐵登的戰亡記錄,標題「臺灣同胞原日本軍人軍屬」一行字為這段血淚歷史留下最衝突的註解,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日本皇民在臺灣仍是一段彌久猶新的故事。

是日宜蘭風和日麗,清明過後,回到壯圍後埤公墓,重啟新年度的紀錄,枯草逢雨新生,沙崙上的墓塚輾轉變成蔚然綠地,匍匐生長的月見草綻放著黃色小花,暗示著夏天到來,而二座軍伕墓一切如故,只是天太藍,把夜雨洗過的墓碑石襯托得更為神聖。遠山沒有浮雲遮擋,壯麗的稜線在此一覽無遺,我爬上墓丘高點遠眺,亂葬崗似乎也蘊藏著美麗的風景。鷦鶯在綠嫩的芒草枝間跳躍輕鳴,空氣中飄著稀微的海聲,彷彿來回不斷的提醒我這裡多麼僻靜,我凝視著鏡頭中的一景一物,除此我還聽到了快門聲。

軍伕墓周圍的芒草生命力旺盛,想必根深蒂固已久,索性芒葉新芽幼嫩,我穿短褲才得以全身而退。闊別一年,墓碑上始終未見掛紙,我忍痛不宣或許這二座軍伕墓早就是無人祭拜的孤墳。台灣籍的軍伕被派往大陸及南洋參戰,終戰後台灣光復,大陸的國民兵踏上這塊曾由日本統治的領土,世仇難解,冥冥註定台籍軍伕將被新舞台遺忘到底。回顧這片無名的歷史遺跡,心中依舊溫存著往昔發現時的興奮感,或許憑著這些年幾分人生歷練,我確信「溫故知新」那恆貴的真理,因為時間總會一次又一次的帶領冒險者看到更深遠的風景,或者領悟人生意義。我想起一張手邊收藏的台籍軍伕紀念合照,綁腿持武士刀的青年微笑靦腆,照片中的合影人卻是表情嚴肅,我始終認同把最完美的彼此留在永恆的影像裡是克服遺忘最好一帖良藥,這些唯一的老照片成了回憶的奢侈品,未來故事必然值得待續。





延伸閱讀:《壯圍│後埤‧台籍軍伕墓》2011

 






#2
壯圍後埤公墓的台籍軍伕墓「陸軍軍屬   故江鉄登君之墓」。






#3
早期台籍軍伕陣亡後,日本政府為積極創造日台一體的戰爭集體感,和強化精神動員,
安葬儀式會由官方主導以撫卹民心,並發布「大東亞戰爭戰歿勇士市葬」等新聞稿,
軍伕身分死後會追贈到軍屬階級,並刻於墓碑上,最後入祀日本靖國神社。







#4
墓碑上的掛紙是掃墓的傳統。






#5
宜蘭壯圍的日本台籍軍夫墓之一:陸軍軍署故江鐵登君之墓。
墓碑為宜蘭本地常見的四稜砂岩,一般日本墓碑多作直立長方型,搭配碑座和基壇。
江鐵登葬於南海第六回第五十部隊群島ニューブリデン島,新不列顛島NEW BRITIAN
 ,
昭和十八年(1943)一月十六日十六時三十分亡,得年二十才 ,壯圍三塊厝人。






#6
《靖國神社祭神簿》第一五九九號昭和351017
日奉祀第八八回合祀全十六‧九,
冊上就有江鐵登的戰亡記錄,標題「臺灣同胞原日本軍人軍屬」一行字為這段血淚歷史留下最衝突的註解,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日本皇民在臺灣仍是一段彌久猶新的故事,關於戰爭動員的故事仍埋藏在許多耆老的心底。







#7
故陸軍軍屬楊青發君之墓(墓碑正面),
陽三大房子孫立。
北島派遣第一八九九四隊,第四回臺灣特設勞務奉公團   
第十七奉鷲頭隊。(墓誌銘)
大正四年(1915)十一月四日生、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十九日殁。
(墓碑側面)






#8
遠山沒有浮雲遮擋,壯麗的稜線在此一覽無遺,
我爬上墓丘高點遠眺,亂葬崗似乎也蘊藏著美麗的風景。





#9
我在此時想起一張手邊收藏的台籍軍伕紀念合照,綁腿持武士刀的青年微笑靦腆,
照片中的合影人卻是表情嚴肅,早期珍貴的影像是克服遺忘最好一帖良藥,無論歲月瞬變,
這張唯一的老照片成了回憶的奢侈品,我可能永遠無法讀出真相,但未來故事必然值得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