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晨曦中告別了士林曹家庄後,沿著仰德大道一路向北,我心裡明白金山就在眼前這片山後。
六月將至,大屯山上遍開的相思花沿路製造風景,我沒有停下,追隨著低壓逼近的旺盛雲流前進。
過了小油坑後,陽金公路一路順坡而下,讓人心情輕快的飛出層巒疊嶂,路線沿著磺溪蜿蜒向北,
而我像隻侯鳥,無畏烈日灼焰,帶著疲憊的隻身終於抵達北海岸的金山,金山老街和溫泉離我還遠,
轉念間我毅然彎進一條無名小路,因此我的金山旅行,從紀錄一座蜿蜒磺溪河畔的清水圳引水道開始...
金山│大油坑‧清水圳引水道 攝影:2011.05.29
在晨曦中告別了士林曹家庄後,沿著仰德大道一路向北,我心裡明白金山就在眼前這片山後。六月將至,大屯山上遍開的相思花沿路製造風景,我沒有停下,追隨著低壓逼近的旺盛雲流前進;氣溫高漲,就像是熱帶圈翻越了北迴歸線,天空藍到詭譎。
抵達小油坑後,我隨意在路邊的苔土上就能發現小毛氈苔的族群,這是台灣原生的食蟲植物,食蟲植物因為會「吃」蟲,葉子多進化出補食器,諸如捕蠅草的捕蟲夾、豬籠草的瓶袋,以及瓶子草的頸瓶。毛氈苔的補食器是葉子,是兼具捕捉和消化蟲體的營養器官,其表面佈滿了腺毛,腺毛上的露珠能黏住昆蟲,這項食蟲特質使毛氈苔廣受喜愛,台灣的毛氈苔科植物有2種,大屯山上的小毛氈苔,和分布新竹一帶的長葉茅膏菜。此時短暫停留大油坑,能如願見到毛氈苔開花,粉紫色的五瓣花十分典雅,是旅行中興奮又美麗的邂逅。
過了小油坑後,陽金公路一路順坡而下,讓人心情輕快的飛出層巒疊嶂,路線沿著磺溪蜿蜒向北,而我像隻侯鳥,無畏烈日灼焰,帶著疲憊的隻身終於抵達北海岸的金山。大路的風景比起田間小路總是單調,轉念間我毅然彎進一條無名小路,迷途中的陌生風景能讓冒險的心亢奮,我相信角落裡必有懾人美景。因此我的金山旅行,從紀錄一座蜿蜒磺溪河畔的清水圳引水道開始。
引水道可以分為「水橋」以及「浮圳」兩種,如果是要跨越某些地形障礙多採用水橋,而架高在地面上的水圳通常即稱為「浮圳」。「水橋」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蓋來專門給「水」走的橋,而浮圳就是浮起來的水圳,這兩個名詞都十分貼切!水橋和浮圳的出現其實是為了克服原始地形限制,或是在一些水路交匯節點上使用。很驚喜能在金山清水圳引水道能看到浮圳,而且路線呈現S型,特別吸引目光,遠遠觀察便能發現水流速度之湍急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水流暢行無阻。日本時代的水利建設,為台灣的灌溉水利留下很好的基礎,水源充足因此孕育無數良田,不只促成台灣的產業獨立,更為本地留下珍貴的水文資產。無論浮圳或水橋這項設施在當代被廣泛運用在各地,建造材料在日本時代除了用磚砌,少數工程會採用RC(水泥綁筋)結構。五六○年代後,隨著水泥原料全面普及,新興水橋皆為水泥製品,可想而知RC結構的清水圳引水道是近代化的水利工程。浮圳和水橋這項傳統的水利設施,雖然看似簡單,要經過多少考驗才能至今受用,我從不懷疑,因為這就是智慧。
我好奇的兀自走上引水道,聽著磺溪潺潺水聲,我留心到水圳旁的野生魚腥草開著白色小花,想到魚腥草的花期在夏天,我能肯定的是夏天真的到了!回頭望遠,清水圳行經的休耕地,種滿了黃波斯菊,我雀躍的走近那綺麗的金黃花海,像個孩子一樣….。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小毛氈苔
2011.05.29
士林曹家莊→小油坑→清水圳引水道→下六股古厝→頂瓦厝→李芑豐新厝→下瓦厝→金山慈護宮→萬里天護宮→和平島天后宮
2011.07.24
山仔后美軍宿舍→小油坑→朱氏古厝→金山舊機場→德昌居→頂瓦厝→下瓦厝→磺溪橋記念碑→威靈宮→水尾漁港
↗在晨曦中告別了士林芝玉路一段的曹家庄後,沿著仰德大道一路向北,我心裡明白金山就在眼前這片山後。
這裡是大台北碩果僅存的古厝群,共有四棟主建築,每一棟皆帶燕尾脊,最吸引我的卻是這間屋頂加蓋的曹家大厝,
古厝裡的老先生邀我入座,熟稔的為我介紹古厝的歷史,不捨耆老們誤會我為學生,聽聞我已就業後,反而增進彼此的話題。
士林曹家大厝為二進帶雙護龍的民居建築,門廳和正廳皆帶燕尾脊,由於劃入陽明山水土保留區而限建,意外保存原貌迄今。
↗是日氣溫高漲,就像是熱帶圈翻越了北迴歸線;我沿著陽金公路,一路風塵僕僕的抵達小油坑。
峰迴路轉後別有洞天,身旁可及的芒草綿延層層山巒,眼前的谷中磺煙飄渺不斷,景色雄麗壯闊教人懾服。
↗這是台灣原生的食蟲植物「小毛氈苔」,小小葉子上伸出好多觸手真的好可愛喔!
↗在小油坑,我隨意在路邊的苔土上就能發現小毛氈苔的族群,這是台灣原生的食蟲植物,單株約壹元硬幣大小。
食蟲植物因為會「吃」蟲,葉子多進化出補食器,諸如捕蠅草的捕蟲夾、豬籠草的瓶袋,以及瓶子草的頸瓶。
毛氈苔的補食器是葉子,是兼具捕捉和消化蟲體的營養器官,其表面佈滿了腺毛,腺毛上的露珠是用來黏住昆蟲。
↗台灣的毛氈苔科植物有2種,台北大屯山上的小毛氈苔,和分布新竹一帶的長葉茅膏菜。
小毛氈苔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亞太地區,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紐西蘭一帶。
此時短暫停留大油坑,能如願見到小毛氈苔開花,粉紫色的五瓣花十分典雅,是旅行中興奮又美麗的邂逅。
↗過了小油坑後,陽金公路沿著北磺溪一路北上。
北磺溪發源於七星山北麓,由於上游有大屯山火山地熱區湧出的溫泉水匯入,
導致北磺溪水質富含「氧化鐵」,氧化鐵長年累月的將河岸的溪石染成紅褐色,
讓北磺溪成為一條貨真價實的「紅河」,這條紅河徐徐的蜿蜒在綠林密布的溪谷間畫面格外幽深!
↗大路的風景比起田間小路總是單調,轉念間我毅然彎進一條無名小路,
迷途中的陌生風景能讓冒險的心亢奮,我相信角落裡必有懾人美景!
↗我的金山旅行,從紀錄一座蜿蜒磺溪河畔的清水圳引水道開始;
清水圳引水道是採用「浮圳」工法,可以明顯看出水圳其實是高於地表的。
↗金山清水圳引水道能看到浮圳,而且路線呈現S型,特別吸引目光,
遠遠觀察便能發現水流速度之湍急就像高速公路一樣,水流暢行無阻。
日本時代的水利建設,為台灣的灌溉水利事業奠定很好的基礎,如同打通土地的任督二脈,
水源充足因此孕育良田無數,不單促成台灣的產業獨立,更是台灣彌足珍貴的水文資產。
↗引水道可以分為水橋以及浮圳兩種,如果是要跨越某些地形障礙多採用「水橋」,
而架高在地面上的水圳通常即稱為「浮圳」,金山清水圳引水道就是採用浮圳的工法。
↗水橋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蓋來專門給水走的橋,而浮圳就是浮起來的水圳,這兩個名詞都十分貼切!
水橋和浮圳的出現其實是為了克服原始地形限制,或是在一些水路交匯節點上使用。
↗清水圳引水道的水最後會和山泉水混合,水流交匯處出現了陰陽海的詭譎色調。
↗清水圳的分水處是一大畦綠葉簇擁的番薯田。
↗金山的名產除了番薯和鴨肉,還有那舉世聞名的美人腿「筊白筍」!!
早期在開闢金山平原時,前人利用石磊來解決土地的高差問題,是寶貴的自然工法。
↗回頭望遠,清水圳行經的休耕地,種滿了黃波斯菊,我雀躍的走近那綺麗的金黃花海,像個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