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甘蔗崙陳宅為本地盛名之宅第,由本地士紳陳瑞祥先生構築,陳瑞祥先生因買賣製糖會社株票(股票)致富。
陳宅為中西建築合併之佳例,前為英國維多利亞式的洋樓「望遠樓」,後為中西融合風格的一單進雙護龍合院建築;
望遠樓既是樓又是門,穿過樓門後眼前開闊的古厝院埕更別有天地,望遠樓完整保留了私宅的含蓄氛圍。
陳宅內埕中種滿許多藥用植物,或草或樹,枝葉蔚然,古厝沉溺在綠意裡,所以歲月不察,磚紅依舊。
朋友推開了門,帶我從民國走回大正11年,依循著建築上的線索,頑強打開一次浪漫的時光漂流…
大林│望遠樓‧陳瑞祥宅 攝影2010.01.31
大林甘蔗崙陳宅為本地盛名之宅第,由本地士紳陳瑞祥先生構築,陳瑞祥先生因買賣製糖會社株票(股票)致富。陳宅為中西建築合併之佳例,前為英國維多利亞式的洋樓「望遠樓」,後為中西融合風格的一單進雙護龍合院建築;望遠樓既是樓又是門,穿過樓門後眼前開闊的古厝院埕更別有天地,望遠樓完整保留了私宅的含蓄氛圍。從院牆外觀之,樓牆層層阻隔,陳宅內斂的華麗之姿讓人驚喜。可惜舊院牆毀於88年(1999)921地震,今見者已是後輩仿建之作。
「望遠樓」樓高兩層,原為陳瑞祥先生招待日本商紳飲酒作樂的場所。一樓開有樓門,可通往內宅。樓旁有階梯,其扶手極具美感,登上二樓後有一陽台作釉瓶欄牆,讓人聯想到過去樓亭初建,陳瑞祥先生曾不時偕同士紳在酒醉耳酣之際,眾人在此「憑欄望遠」縱情大林田野風光,美景怡人,望遠快哉。
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特色除了紅白相間的磚牆和飾帶,立面亦充斥著巴洛克式的浪漫裝飾,這點就以望遠樓的女兒牆為代表。望遠樓的女兒牆工法精緻,正面中段作三角山頭【註2】,表面作鮑魚花草紋浮雕;左右二段作圓形山頭,牆面作竹節雕飾。最特別是中段山頭頂端有一老鷹,背面山頭則作孔雀,兩者都是吉祥又顯貴的珍禽;由於老鷹在多年前已經損毀,陳福龍老先生費心找尋替代品,終於在印尼的跳蚤市場尋獲此作【註2】,並於修復院牆時重新將老鷹安置於女兒牆上,後輩用心維護古厝之情在此展露無疑。
望遠樓後方的三合院為傳統閩南格局,但屋面沿用紅白相間的維多利亞風格,中西融合的手法彰顯出日治時期的民間建築流行趨勢。正身步口廊作捲棚,捲棚下的束檖、螭虎斗栱、花鳥員光都屬佳作,員光上有年代落款「壬戍之秋」,壬戍年意即大正11年(1922),由此可證陳宅起建時間約在大正11年(1922)前後,推算來陳宅屋齡至今也有88歲,數冬後將逾百年。
合院正身屋脊保留了幾希早期碗片剪粘作品,兩護龍的山牆更將傳統建築藝術作了最好的表現:馬背上的交趾陶、泥塑的鳥踏、牆門上的小天使雙獅泥塑。日治初期,官方利用興建各地廳舍將西方樣式建築【註3】帶進台灣,促成本島傳統建築美學的文藝復興,中西合併下,小天使、獅子的形態就大量出現在建築裝飾上,除了在甘蔗崙陳宅外,屏東曾氏宗聖公祠的雙獅門樓同是一則顯例。
離開陳宅前,我駐足在合院中的花園許久,身旁的檄樹在黃昏的光照下,葉子顯得格外鮮綠。微風自屋簷上輕緩緩的跳下,送來了磚瓦間陳年的濕霉味,這是我孩提時熟悉過的老家味道。五點半了,我腳邊的影子漸漸模糊在土裡,陳宅卻在這灰沉的天色微微發光,彷彿歲月已經沉溺。我想到漂流的終點如果是最初的「家」,那麼「逃亡」對於現在也就是「歸途」了。天黑前的最後一刻我輕輕吐息,這院子裡的草花竟然更香了!
2010.01.30~02.03雲林行
2010.01.30褒忠柯謨宅→馬鳴山五年千歲→五條港安西府→麥寮拱範宮
2010.01.31虎尾素食麵→北港朝天宮→溪北六興宮→新埤徐倏地宅→大林甘蔗崙陳宅→斗南茅草屋
2010.02.01虎尾郡役所→虎尾郡守官邸→虎尾德興宮→虎尾寺→虎尾幽翠閣→虎尾糖廠→虎尾鐵橋→小火車
2010.02.02鱉潭莊宅→蚵寮烏魚子→三條港包公祖廟→四湖參天宮
2010.02.03崙背四知堂→斗六真一寺→斗六保安宮廟口小吃
【註1】山頭:入口、門窗開口或女兒牆等部位上方突出的圓形或三角形牆體,其中間呈破口狀者,特稱為破山頭。 ─《古蹟入門》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p.178
【註2】參考《阿瑪達》望遠興嘆─嘉義大林甘蔗崙陳宅望遠樓(陳瑞祥故居)
【註3】樣式建築:樣式建築多出現在一九二○年代以前,主要是模仿十九世紀歐美流行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其根源於歐洲長久發展的建築歷史,依據外觀的特色有多種風格,總體而言,典雅的氣氛及巴洛克風味的華麗裝飾,為共同特色。…大致區分成以下五種:古典風格、英國維多利亞風格、法國曼薩爾風格、仿哥德風格和異樣風格。─《古蹟入門》李乾朗/俞怡萍合著 p.174
拜訪須知:陳家人處世低調,不歡迎陌生人或觀光客參觀,無誠勿擾。
↗大林甘蔗崙陳宅的院牆在921大地震時損毀,現在的院牆是重建的;磚料的早晚期在色澤上有明顯差別,
古早磚是大紅色的,現代磚是粉橘色的;從新砌的門柱上依舊維持了維多利亞式的風格,可想主人用心。
↗大林甘蔗崙陳宅的門樓「望遠樓」,既是樓又是門,說是「樓門」也不為過。
望遠樓樓高兩層,風格為英國維多利亞式風格,特徵是紅白相間的磚牆,
屋頂有許多裝飾細節,女兒牆上作竹節浮雕,三角山頭上作勳章紋搭配熱帶水果串,
正面山頭頂有一老鷹雕塑,背面山頭頂則作孔雀。老鷹象徵權力,孔雀象徵富貴。
望遠樓二樓有一室可棲,據說以前陳瑞祥常偕仕紳至此飲酒,樓外美景怡人,舉杯望遠快哉。
↗三角山頭是女兒牆上突出的三角型立面,女兒牆就是屋頂外圍的矮牆,有加高門面高度的效果。
望遠樓山頭上的裝飾紋以勳章為中心,兩側綴以花草、和熱帶水果串,為本島典型的山頭構圖。
熱帶水果串中可以看出蓮霧(上)、楊桃(右上)、釋迦(右上)、鳳梨(下)、佛手柑(下),
而台灣最經典的熱帶水果串就在台灣博物館的三角山頭上,可以想像日據時期這些熱帶水果一定非常時尚。
↗通往望遠樓二樓階梯的扶手造型。扶手中段的雲型線有東方美感。
想像屋主陳瑞祥先生略帶醉意,偕同仕紳好友,攀附這道扶手下樓,
我能親手感觸並恣意想像,這就是時光的魅力。
↗從望遠樓上鳥瞰陳瑞祥宅,三合院的壁面延續一貫的維多利亞式紅白相間的風格,
為一單進雙護龍的建築,大正時期的民居建築已經開始脫離傳統的土牆,廣用更加穩固的磚石工法,
此時期的建築特色大受西方古典建築的影響:巴洛克式主義下的各式風格,奠定台灣建築的多元基礎。
陳瑞祥宅的正身屋頂為平瓦、左護龍為水泥瓦、右護龍為鐵皮,真實的屋頂演化史。
內埕上種滿了檄樹,俗稱諾麗果,印象中是一種很不可口的健康食品,果實長相奇特,南部人都很熟悉。
陳宅屋後是本地陳氏家族所建立的廟祠「紫德宮」,廟內的壁堵石雕捐獻幾乎清一色都是陳姓,信徒以本庄為主。
↗穿過望遠樓的西洋樓門,靠近眼前的就是東方的傳統民居。
內埕上種滿了許多藥用植物,以檄樹(諾麗果)和穿心蓮為大宗。
↗左護龍的山牆。
看出什麼不同嗎?陳宅的護龍可是沒有馬背喔!雖然沒有馬背的山牆常見,
但沒有馬背卻作鵝頭墜的山牆倒很罕見;鵝頭墜作軟巾造型,軟巾中有方印,內外都有交趾陶人物。
↗右護龍的山牆。
鳥踏是山牆中最畫龍點睛的元素,巧妙的平衡了屋頂斜邊的視覺張力,
陳宅的鳥踏作葫蘆收邊,葫蘆有「福祿」諧音,瓜類種子繁多,也有「多子」象徵。
拱門上有華麗的天使雙獅橫幅圖,生動活潑的泥塑剪黏可謂陳宅建築的一大特色。
↗左護龍鵝頭墜上的交趾陶人物,有人持扇(圖中上)、踮腳,整齣看似戲團。
注意圖左,較為完整的人偶,面容為番人。交趾陶有出現番人造型的作品應該都屬少例。
陳宅的剪黏碗瓷片收邊尖銳,較不圓潤,仍作工細膩。
↗小天使、獅子都是西方文化的元素,東方有飛天、老虎相應;
雙獅中間的毛茛葉,建築裝飾上的毛茛葉造型很相似東方的白菜葉,白菜在東方有長壽象徵,
實際上的毛茛葉比較像是香菜或芹菜葉,台灣就有野生的毛茛科植物「小白頭翁」分佈在高山。
西洋的花草紋,和本土的卷草紋更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中有一橫幅,橫幅置有傳統交趾陶,陶偶破損嚴重,可能曾經遭竊。
↗小天使!!!大林甘蔗崙的小天使泥塑作的相當完美,翅膀造型細膩尤其驚豔。
天使題材在台灣建築出現的範圍相當廣泛,諸如民宅、廟祠、街屋、牌匾都有顯例。
當然如果教堂裡有出現小天使,就不用大驚小怪了,沒有才奇怪吧!
民宅裡出現的小天使造型中,大林甘蔗崙陳宅一定是名列前茅,我喜歡小天使的大肚南。
從小天使身上的飾帶還留有些許顏料,也許早期作品曾經色彩繽紛。
↗模樣逗趣的蝙蝠人?但總覺得這隻蝙蝠色色的…
蝙蝠是靠肉膜飛行的,不是羽毛,
這位師傅用了巧思,給了蝙蝠先生一對有羽毛的翅膀。
↗左護龍在陽光的錯落下,紅磚的色溫有了微妙的變化。
↗大林甘蔗崙陳宅正身。正身沒有作裙堵,凸顯出大面的紅磚牆。
正廳捲棚為木石結構,斗拱木雕精美,簷柱和柱珠則為石刻作品。
↗支撐捲棚的簷柱為石作,幾處大裂縫讓人有些煩惱。
↗螭虎吐水草斗拱?今日再看,更像是蝙蝠吐草,有福氣延年的意思。
↗捲棚的雞舌上懸著一片類似日本風鐸的罄牌,
隨風搖擺,容易讓人看得出神。
↗捲棚員光「先開嶺上梅 延陵書」,員光上還有年代落款「壬戍之秋」,即大正11年(1922)。
用力觀察一下圖右的梅花雕刻,花蕊竟然有三種構圖,這種同中求異的變化還蠻常用於表現梅花。
↗正身屋脊的垛頭有精彩的剪黏作品,不仔細留意可能會錯過了。
來看看下一張的放大圖。
↗雖然我的功力不到能讀出戲碼,要我猜一齣的話就「徐母罵曹」,瞧瞧曹操慌張閃躲的樣子,哈哈!
大林甘蔗崙陳宅的剪黏作品,碗瓷片收邊不規則、尖角較多,但是匠師手藝非凡,成品依舊充滿細節;
人物的五官立體,讓人想起西螺崇遠堂前殿屋脊上的福祿壽三仙,只是出自何人?何派?讓人好奇。
↗大林甘蔗崙陳宅的護龍沒作馬背,正身卻做了馬背;馬背為水行,鵝頭墜作螭虎啣罄牌。
罄牌為綠釉花磚組成,花磚有兩種樣式,上為柿蒂紋、下為金錢紋;
同樣的作法也出現在宜蘭,而宜蘭多作獅啣罄牌,舉例:頭城林朝宗宅。
↗屋簷下的「雨滴木遮」,雨滴木遮是我自創的說法,不過還是來說正解,
其實他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作「封簷板」,功用和瓦片中我們常見的「滴水」雷同。
「滴水」的兩相好就叫做「瓦當」,聯想一樣有「當」字的石敢當,
石敢當都是直立的,所以瓦當一定也是立起來的,
而水往低處流,「滴水」可想是向下垂的瓦片囉!
封簷板常見於中南部的街屋或民宅,受日式建築影響。
↗天色由藍轉灰,而我踩在腳上的影子正漸漸的模糊在土裡,
也許時間總是逼迫我們面對現實,在旅行的尾聲,我們格外明白告別的壓力。
我好奇眼前的朋友在這欄杆的圈圈洞洞旁駐足,一樣蹲低了身子觀望,
原來這裡還有一番天地,我穩穩的把視線所及的美感捕捉下來。
當太陽幾乎快掩盡天底時,我們悄悄的走出陳宅,也許陳家人早發現我們的離去;
最後我們只是想讓這場旅行結束的再從容一些,不時抓著鏡頭流連黯淡的磚紅直到最後一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