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蕭建邦在清嘉慶15(1810)考取武舉人,因此蕭家古厝得以用燕尾脊裝飾屋頂,建築體現這段光宗耀祖的歷史。
蕭家古厝的格局很像似圍屋,夥房佈局為「冂」型,公廳居中獨棟,未與夥房相連,整體形成「冋」字型的配置,
在台灣中南部有很多相似格局的古厝,已知出現在台中龍井、雲林大埤、嘉義大林、台南大社、屏東佳冬等地。

公廳內高懸功名匾「武魁」,與矗立古厝前方的旗桿座遺構挾桿石,共同見證蕭建邦中舉榮歸的輝煌時空。
神龕內居中顯眼的紅色神主牌即是蕭公牌位,牌位上端橫寫「皇清」,這是清代民間有人當官或中舉才有的榮恩....










社頭│蕭建邦武舉人厝                                                                                                               攝影:2011.08.14 


途經社頭崙雅村,在一片矮厝中,蕭建邦武舉人古厝的翹脊,格外醒目。

蕭建邦在清嘉慶
15(1810)考取武舉人,今日在蕭家古厝用心保存一面旗趕石和武魁匾,見證這段光宗耀祖的歷史。蕭家古厝的格局很相似圍屋,公廳居中,夥房佈局為「冂」型,由於公廳獨棟未與其他護龍或廂房連接,整體形成「冋」字型的配置,在台灣中南部有很多相似格局的古厝,已知出現在彰化社頭、雲林大埤、嘉義大林、台南大社、屏東佳冬等地,不知是否為客家建築的具現。

蕭家古厝的公廳面開三間,明間凹壽,作三關六扇門,次間開八角窗,前簷出挑斗拱作方斗。中門有門簪,方印型,陰刻「福祿」、「壽全」。屋架為抬樑式棟架,瓜柱和檁木間不作雞舌,金柱的柱礎為砂岩石材。神龕兩側開格扇門,中間挑空只作飛罩,橫批窗上懸有功名匾。龕內有公媽龕,中大兩小,供奉祖先牌位。全廳彩繪近代重修色彩鮮豔,為「名翔畫」。屋頂覆板瓦,脊肚有花磚和剪黏,屋脊起翹,山牆尖端有泥塑書畫墜飾。

公廳內的功名牌為「武魁」,落款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張思成寫   嘉慶庚午科中式第二十二名舉人蕭建邦立」。
公媽龕內居中的紅色神主牌即是蕭公牌位,牌位最上方的「皇清」,這是清代民間有人當官或中舉才有的榮恩。「顯考鄉進士緯建邦例授衛守府蕭公神位」其中「鄉進士」是舉人的雅稱,「例授衛守府」是官銜。其他的公媽牌位上悉數列上所有祖先名子,不是漳泉籍的神主牌會寫的「堂上某姓立代祖考妣之牌位」,而是客籍神主牌的形式。大牌位上有「書山」、「河南」,彰化社頭蕭氏為大姓,其中書山派為蕭氏主脈之一,河南郡為蕭氏郡望,因此蕭氏以河南為堂號。

蕭建邦武舉人厝中有一點非常有趣,那就是屋架的落柱不筆直,猶能看出明顯的樹幹型態。常理來說,作為樑柱的木料都會經過匠師掘鑿後勻整成圓木,如此保留原木姿態的作法,雖然偶爾在一般古厝中遇見,但在舉人厝裡出現或許是特例,但無疑是饒富趣味的建築特色,屋主提醒說這百年來發生了數場大地震,古厝始終完好無恙,不得不佩服前人的用心,或許在物資缺乏的當代,蕭家公廳正是傳統匠師手藝的大成。

公廳左前方有旗桿石和公斗。蕭舉人旗桿座建造年代久遠,僅留存一面夾桿石,考量石質風化脆弱,蕭家已用鐵架固定。公斗是清朝時期的度量衡,功用類似現在許多菜市場都有設置的公秤一樣。早期出現在台灣各地,用於各行商交易秤量之標準,能避免買賣糾紛。公斗時常被人拿去仿製大小,少直接盛量物品。公斗外觀常作圓柱型,上面有一口凹槽,頗像石臼,而蕭家古厝的公斗造型略有變化,作方型斗身。台灣僅存的公斗屈指可數,聞名有岡山壽天宮的阿公店公斗、里港雙慈宮公斗、萬丹萬惠宮公斗等。
 



 

延伸閱讀:
1《【彰化社頭】蕭氏家廟芳遠堂與蕭建邦武舉人第》
2、鞠園─台灣文史─台灣僅存的公斗











#1
烈日燒灼的藍天裡,風或許在高空盤旋,把雲朵拍成鬆透的棉絮,美景當下卻是熱暑壟罩。
途經社頭崙雅村時,在一片矮厝中,屋頂的燕尾高翹格外醒目,意外遇見到蕭建邦武舉人古厝。
社頭的傳統古厝特色都是佔地寬闊,建築配置類似圍屋,反而少見公廳相連護龍的三合院形式。






#2
蕭建邦舉人厝的建築配置相似圍屋,公廳居中,夥房佈局為「冂」型,
公廳獨棟未與其他護龍或廂房連接,整體形成「冋」字型的空間佈局,
這點是彰化社頭鄉的傳統民居的特色,而在台灣中南部還有很多相似格局的古厝:
雲林大埤、嘉義大林、台南大社、屏東佳冬等地,不知這是否為客家建築的具現。







#3
蕭家古厝的外圍夥房,建築佈局成ㄇ型,呈現三合院的格局,而內埕上有一間公廳。






#4
蕭家古厝的公廳面開三間,明間凹壽作三關六扇門。
中門有門簪,方印型,陰刻「福祿」、「壽全」。







#5
前步口棟架,其中的瓜柱、步通和簷柱選材都比較粗壯。






#6
古厝中門門板上有「祖德」、「宗功」字聯。






#7
公廳屋架為抬樑式屋架,符合常見的三根通樑和五個瓜筒形式,簡稱「三通五瓜」,
瓜柱和檁木間不作雞舌,大通和金柱接榫處沒有托木裝飾,全殿棟架經過重彩,顏色鮮亮。






#8
公廳內高掛「武魁」功名匾,
落款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張思成寫   嘉慶庚午科中式第二十二名舉人蕭建邦立」。






#9
神龕兩側開格扇門,中間挑空以飛罩裝飾,橫批窗上懸有功名匾「武魁」。
龕內有公媽龕,中大兩小,供奉祖先牌位;置中的公媽龕細看上面橫寫「祭如在」。





#10
置中的公媽龕上有「祭如在」題字。






#11
公媽牌位上悉數列上所有祖先名子,不是漳泉籍的神主牌會寫的「堂上某姓立代祖考妣之牌位」,而是客籍神主牌的形式。
大牌位上有「書山」、「河南」,彰化社頭蕭氏為大姓,其中書山派為蕭氏主脈之一,河南郡為蕭氏郡望,因此蕭氏以河南為堂號。







#12
公媽龕內居中的紅色神主牌即是蕭公牌位,牌位最上方的「皇清」,這是清代民間有人當官或中舉才有的榮恩。
「顯考鄉進士緯建邦例授衛守府蕭公神位」其中「鄉進士」是舉人的雅稱,「例授衛守府」是官銜。






#13
蕭建邦武舉人厝中有一點非常有趣,那就是屋架的落柱不筆直,猶能看出明顯的樹幹型態。
常理來說,作為樑柱的木料都會經過匠師掘鑿後勻整成圓木,如此保留原木姿態的作法,雖然偶爾在一般古厝中遇見,但在舉人厝裡出現為罕例,
但無疑是饒富趣味的建築特色,屋主提醒說這百年來發生了數場大地震,古厝始終完好無恙,不得不佩服前人的用心,正是傳統匠師手藝的大成。






#14
適逢中元節,蕭家子孫前來公廳祭祖,他們準備的供品中有一盤食物非常誘人,
竹葉上的是粿?還是菜粄?看起來原料好像有用在來米粉加上油蔥,不知道正確名稱是什麼。






#15
蕭家古厝夥房的出屐起,直拱上承簷樑,工法簡化。






#16
蕭家古厝公廳屋脊上有馬約利卡磁磚和碗瓷剪黏裝飾。






#17
蕭家古厝公廳屋脊上有馬約利卡磁磚和碗瓷剪黏裝飾。







#18
公廳左前方有旗桿石和公斗。
蕭舉人旗桿座僅留存一面夾桿石,考量石質風化脆弱,蕭家已用鐵架固定。
公斗是清朝時期的度量衡,功用類似現在許多菜市場都有設置的公秤一樣。
早期出現在台灣各地,用於各行商交易秤量之標準,能避免買賣糾紛。
公斗時常被人拿去仿製大小,少直接盛量物品。
其外觀常作圓柱型,上面有一口凹槽,頗像石臼,
而蕭家古厝的公斗造型作方型斗身,材質為花崗岩。
台灣僅存的公斗屈指可數,分佈於岡山、里港、萬丹等地。







#19
蕭建邦舉人厝的燕尾脊翹立於紅磚牆的端點,點綴出一條活潑的天際線,讓人感受到有形歷史的生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