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透過各式傳媒看到台南西市場的樣貌更漸衰老,私心以為這幢老建築早成風中殘燭,多一天都是一個未知數。
這天傍晚,我兀自佇足在西市場的牌樓前觀察牆面的裂縫,就像耆老臉上那擦不去的皺紋,是深邃又綿長的智慧線。

「大菜市」是老台南人對西市場的慣稱,市場起建於明治38(1905),位於西門町四丁目,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市場;
市場啟用數年後遭逢颱風破壞,於大正9(1920)重建,建築平面呈L型,RC結構,維持獨立攤位,室內採光通風兼備。
昭和8(1933),台南市役所為促進銀座(中正路一帶)的繁榮,擇定西市場前噴水池周邊,新增店屋取名「淺草商場」...





台南│西市場‧大菜市
                                                                               攝影:2011.10.30


透過各式傳媒看到台南西市場的樣貌更漸衰老,私心以為這幢老建築早成風中殘燭,多一天都是一個未知數。為了尋找老台南的美食,原本不在計劃裡的行程,順理成章的成為我們邂逅的動機。這天傍晚,當太陽不及轉紅就沉沒在厚重的雲海下,我兀自佇足在西市場的牌樓前觀察牆面的裂縫,就像耆老臉上那擦不去的皺紋,是深邃又綿長的智慧線,吸引人親近這大菜市的百年面容。


「大菜市」是老台南人對西市場的慣稱,是日本人為改良台灣傳統市場的衛生條件,藉此整頓交通及集會場所,並頒定「市場取締規則」,引入具有現代化管理的新式集合市場,且在
1911年台南進行大規模市區改正前,當局業已完成市場轉型。台南西市場起建於明治38(1905),位於西門町(Seimon-chō)四丁目,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市場,眾人熟知的台北西門町紅樓昔日也是市場。


台南西市場啟用數年後,遭逢颱風破壞,於大正
9(1920)重建,建築平面呈L型,建築量體龐大,RC結構,維持獨立攤位,室內採光、通風、排水兼備,全面提升市場的環境衛生。西市場主入口為一棟2層高的門樓,門樓屋頂採曼薩爾樣式開有老虎窗。門樓前開闢為廣場,設有噴水池,見證當代建築潮流受西洋古典主義影響之深,用於公共設施表現不俗。昭和8(1933),台南市役所為促進銀座(中正路一帶)的繁榮,擇定西市場前噴水池周邊,興建41家販售日用品的店屋,取名「淺草商場」,建築配置成「叵」型,商場中央作遊戲場,周邊商家舉凡服飾、器皿、傢俱、玩具、學用品、茶、點心、和洋雜貨一應具全,其中還有一家小鳥飼料商「宮崎商店」,顯見養鳥已不在是達官貴人專屬的休閒娛樂。二戰末期,有不少布商遷至淺草商場營業,成為布莊的集貨地。戰後淺草商場改名「西門商場」,雖然商場設備日漸衰老,藉由許多老字號的店鋪和小吃仍在台南人心中保有一定地位,外地觀光客都愛到西門商場裡懷舊尋寶,踩街之餘大啖一碗江水號八寶冰或是鄭記土魠魚羹,各式小吃盡是超過開業一甲子的國寶美食,非吃不可!

從西門商場裡,穿過一道斑駁的拱門,循著外牆拱圈投射的薄弱光線,進入空無一人的台南西市場遺跡,寸步漫遊在空蕩的商鋪中。隔間牆上掛著發黃的月曆和營業證書,角落理的過期滅火器顏色鮮紅的完好如初,一旁的木梯指示著天花板上的閣樓,只是樓上樓下都是個場景,少了主角的戲棚完全讓台下失去了掌聲。我深怕心境受困在這層哀傷的景象中,逐步忽視眼前一節節閃爍迷離的黑白映畫,轉角有一隻黃貓好整以暇的沉睡著,偶而黃貓被我的快門聲吵醒,又放心的對我不予理會,自己終於在黃昏的西市場裡找到一點互動。

台南西市場未被遺忘,然而何時重生猶是漫漫長路!





 

參考資料:

1、《台灣的市場》葉益青著,遠足文化出版,「台南西市場─台南人的共同記憶」一文   P.102~104

 





#2
台南西市場起建於明治38(1905),位於西門町(Seimon-chō)
四丁目,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市場。
數年後市場卻遭逢颱風破壞,於大正9(1920)重建,建築平面呈L型,RC結構,維持獨自攤位。
西市場歷經改建,仍猶有遺跡見證,為人樂道的市場西側入口的大型牌樓,特別是拱心石出挑很多。
光復後西市場一度繁榮至60年代,之後卻不敵新商場的競爭,老舊的市場無法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無情歲月有情人,念舊的菜市仔人成功爭取西市場列管古蹟,冀望有朝能再現西市場的美好風華。





#3
我不是歷史學家,實在難以理解每一棟老建築身後那錯綜複雜的背景,
此時此刻藉由空間上殘存的線索:樓面的連續拱圈,抑或鋼筋顯露的水泥柱
依稀勾勒出台南西市場的場所精神,採用古典樣式融合現代工法是不爭的事實,
建築上沒有任何多餘的設計是毫無意義的,連續拱圈能滿足採光,RC能防火抗震。





#4
在西市場角落理的過期滅火器顏色鮮紅的完好如初,一旁的木梯指示著天花板上的閣樓,
只是樓上樓下都是個場景,少了主角的戲棚完全讓台下失去了掌聲,西市場何時重生仍是漫漫長路。






#5
我天生是個浪漫縱情的攝影好客,沒有標準所以少了得失,貪心的多想收藏一片稍縱即逝的風景。





#6
安靜的三輪車早已追不上時代飛快的腳步,唯一不變的是記憶中的美好經驗。





#7
台南西市場一隅的中柱式桁架,這種西洋桁架在台灣是最常見的,多出現在1920代以後的建築中。






#8
我深怕心境受困在這層哀傷的景象中,逐步忽視眼前一節節閃爍迷離的黑白映畫,
轉角有一隻黃貓好整以暇的沉睡著,偶而黃貓被我的快門聲吵醒,又放心的對我不予理會。






#9
我和保麗龍箱上一隻正在打哈欠的小黃貓四目相接。






#10
西市場的連續拱圈,線條簡潔方整,搭配拱心石,散發濃厚的古典樣式風格。






#11
從西門商場裡,穿過一道斑駁的拱門,傍晚的微光巧妙的照亮了門口一根羅馬柱,提示這洗盡鉛華的西市場遺跡






#12
西市場裡的水泥桁架,在光影襯托下顯出空間的張力。





#13
台南西市場裡保留著一座阿公級的冰箱,看到磁磚上的墨字「魚屋」就知道是用來冰海產用的(感謝馮老說明)。





#14
這座日據時代的「冰箱」彌足珍貴,真的非常讓人驚喜,原來古早的台灣生活是很進步的!
與其說是冰箱,或許應該稱呼作「冰櫃」,這需要大費周章冷藏魚貨的攤販可能有賣日本人最愛吃的生魚片?
魚屋(Sakanaya)在日本有兩種意涵:一、泛指賣海產的店;二、指海上可供遮蔽的漁船,加上圓框是商號。(感謝馮老說明)





#15
昭和8(1933),台南市役所為促進銀座(中正路一帶)的繁榮,
擇定西市場前噴水池周邊,興建
41家販售日用品的連續店屋,
取名「淺草商場」,建築配置成「叵」型,商場中央作遊戲場,
在昭和年間,周邊商家舉凡服飾、傢俱、玩具、學用品、點心、和洋雜貨一應具全,
其中還有一家小鳥飼料商「宮崎商店」,顯見養鳥已不在是達官貴人專屬的休閒娛樂。
圖為淺草商場(今西門商場)內的「榮盛行」保留了早期完整的商屋立面,讓人記憶深刻。






#16
淺草商場屋頂的採光圓窗讓我想像自己正在地下迷宮中探險。





#17
二戰末期,有不少布商遷至淺草商場營業,成為台南布莊的集貨地,
淺草商場在光復後改名為西門商場,不變的是迄今這些老布行都有固定客源。





#18
淺草商場(西門商場)裡販售著一匹匹的花布,小時候我家中舉凡棉被、頭巾、手袖、桌布都是用花布作的,
記憶中,人生第一次認識牡丹花就是在花布上,台灣雖然不產牡丹花,台灣的花布卻印滿了富貴吉祥的牡丹花!'
還有真的不喜歡人家說這是「客家花布」,花布是台灣最美麗的共同記憶,洋溢著濃濃的古早味,衍生許多文創商品。





#19
戰後淺草商場改名「西門商場」,雖然商場設備日漸衰老,藉由許多老字號的店鋪和小吃仍在台南人心中保有一定地位,
有機會到西門踩街之餘,建議大啖一碗江水號八寶冰或是鄭記土魠魚羹,各式小吃盡是超過開業一甲子的國寶美食,非吃不可!





                                                   相關文章:《虎尾第一零售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