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廟內一方噶瑪蘭通判賜匾「制器壽人」高掛神屏上,香風飄然,木棟架典雅黝亮,大帝的一抹微笑始終讓人感到心安,這裡是先農社稷神祇壇,守護蘭城超過200年的五穀廟。時空易移,南門外的綿延的水澤田畦,已樓高層疊不若當年,但在百年老廟的風景裡,透過故事的點畫,飛梭的思古幽情就能在淡淡離愁中,成為最有想像的一把鑰匙。
 
嘉慶12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駐蘭十餘日勘查留下紀錄底本,輾轉開啟清廷收納蛤仔難的設治藍圖。嘉慶15年(1810)開始楊廷理籌備開蘭設廳事宜,建立九芎城的濫觴。由於蘭廳境內連年天災頻傳,水沖田園,三千田甲農作欠收。終於嘉慶17年(1812)翟淦為噶瑪蘭第一任通判之時,建社稷壇、神祇壇、先農壇,在廳治南闕外,定下每年春秋致祭,為民祈穀,翟淦老爺賜匾「制器壽人」一座。蘭陽平原風雨頻繁,至道光29年(1849)11月董正官到任通判,先農壇已受災毀損待修。咸豐2年(1852)遭遇強颱,先農壇全殿倒塌,五穀先帝聖像暫時移請武廟供奉。惟經費籌措耗時,修建計畫難進。終於,咸豐8年(1858)6月官民鳩資重建先農壇竣工,通判富謙賜匾「農醫之祖」,增置「重建先農壇碑」,石碑由時任通判富謙頒立,昭應宮住持僧良法師監立。
 
清代碑文有言「不意於道光二十八、九等年,連遭風雨損壞;洎咸豐二年,全行倒塌、片瓦無遺,權將聖像移供武庙內。如是者有年,前幾任官欲修不果。余蒞篆後察悉,十年來雨暘,不若屢損田禾者;職是之故,為蘭計,肅然思所以重建之。」為160年前重建神農廟的重要史證。至此,先農壇的建築樣貌抵定,廟體座東向西,正殿以過水廊相連龍虎護室,埕中有獨立拜亭,埕邊有磚垣為界,中開樓門、側邊有小門進出,前有泮水池,後有翠樹環繞,全景規模恢弘。爾後改朝換代,外觀雖有修葺加建,先農壇的祭祀大殿空間和大帝聖像皆古韻盎然,是宜蘭境內前三大老廟代表,更是宜蘭唯一現存百年的禮制建築。
 
日本時代,明治28年(1895)日軍大舉進駐宜蘭舊城,翌年日本政府在南門外五穀廟前興建宜蘭廳監獄,此時期日軍部隊佔用周邊寺廟充當官舍,五穀廟為第八憲兵隊第七分隊主力部隊進駐,直至大正2年(1913)12月11日憲兵隊撤出,這段時間五穀廟慶典活動停止外,日本和尚在五穀廟加設觀音靈場以撫慰軍心,成為宜蘭西國三十三所石佛巡禮遍路的巡拜點。光復後,石佛信仰沒落,經信眾搬至頭城大溪建立石觀音寺,石佛為第三十番本業寺牽手觀世音,今貌完好。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至此五穀廟已恢復往昔。
 
宜蘭五穀廟的建築特色,正殿建築完整保留清代樣貌,明間三關六扇門,左右次間開四扇門,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神屏上有螭虎花罩。全殿裡外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是宜蘭彩繪世家代表─曾氏家族承攬,打底彩繪細膩,絲毫未見斑駁,供桌上的飛龍、麒麟彩圖精美傳神。龕座內位於鎮殿大帝後的雲龍花磚,是宜蘭城隍廟邊的景陽號製作,作者顏金鐘為台灣彩繪磁磚的名家,其畫稿有韻且用色典雅,筆下人物鳥獸躍然紙上。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重修時留下。
 
五穀廟戶外保存數粒泉州白石雕刻的石珠,石珠上有吉祥圖飾,疑似為清嘉慶年間的建築遺跡。值得一提的是廟垣傾毀的牆體夾雜著不少青磚,宜蘭舊城周邊的青磚建築罕見,筆者僅於五穀廟有發現。員山大三鬮林朝英古厝牆體大量使用青磚,古厝興建年代約清同治時期(1880年代初期),宜蘭五穀廟重建於咸豐八年(1858),兩者年代相近,青磚多為客家建築使用,反映宜蘭的漢人族群的特色,時代意義更是引人入勝。
 
五穀王廟從古至今始終和這座城市連動著,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前一日會繞境市郊員山、壯圍、礁溪部分區域;正日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鐵路以西地區。繞境路線最東到壯圍,這點從廟內的清代匾額就能發現五穀廟和壯圍信眾的關係。咸豐9年(1859)穀旦設立的「粒食開先」匾,由壯圍三四五六七結、七張、酬勞埔、份仔、小同興、四張(下渡頭慈雲寺一帶)、三十分等庄仝置。「粒食開先」一詞源自明史卷六二,洪武二年享先農樂章:「厥初生民,粒食其天。開物惟智,邃古奚傳。思文后稷,農官之先。」。此外這面匾額的集資庄頭眾多,是宜蘭清代匾額中的特例。今日宜蘭的壯圍、員山一帶仍是宜蘭十分重要的農產地,除了本地的農家外,已加入許多小農的熱血和傳承。神農路北端是五穀廟,南端是宜蘭農校(今國立宜蘭大學),每年五穀大帝誕辰,農校的師生和樂隊會參加遊行,來自境內的政界、農民、藥商信眾都會共襄盛會,這是宜蘭舊城非常寶貴的城市記憶。
 
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連年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這座城內外數代人悉心照顧的老廟雖古猶新,廟口的老人在板凳上講古,隨時可以穿越回到一段時光,不變的是五穀大帝的一抹微笑,和這片充滿想像的老場景,故事待續?五穀廟的溫度,在一磚一瓦間傳來,祂在呼吸著,請把傳奇留下來吧!
 
 
 
 
 
【宜蘭五榖廟 古蹟指定 審議會議】
時間:105/11/27(日)上午10-11時
地點:宜蘭文化局三樓第一會議室
備註:10:00-10:40 文化資產所有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大家都可發言,讓審議的專家學者聽到大家的意見)
 
 
 
 
 
 
 
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這裡就是宜蘭五穀廟。
 
 
宜蘭五穀王廟正名為「先農社稷神祇壇」,距今二百餘年。
 
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
 
嘉慶17年(1812)翟淦賜匾「制器壽人」,咸豐8年(1858)富謙賜匾「農醫之祖」,為見證五穀廟始建和重修的重要古匾。
 
宜蘭五穀廟的大殿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清代迄今完整。
 
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
 
廟內捲棚下的棟架雕工細緻,無論彎枋的雕飾或是螭虎軟團員光皆是優美。
 
五穀廟這面「粒食開先」匾額的壯圍集資庄頭眾多,足見信仰圈的涵蓋。
 
宜蘭五穀廟大殿明間做三關六扇門,門後高懸「萬世農祖」匾額,此為李鳳鳴老縣長任職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局長於民國78年(1989)所獻。
 
 
五穀廟的右龕供奉福德正神和清帶六大老祿位,董正官通判因任內遇害,牌上書寫為神位。
 
全廟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都是宜蘭曾氏家族承攬,多年絲毫未見斑駁。
 
曾家在宜蘭五穀廟留下許多精美彩繪,供桌上的雲龍精美傳神。
 
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作品。
 
持藥仙童和宜蘭景陽號顏金鐘製作的雲龍花磚。
 
咸豐9年(1859)穀旦設立的「粒食開先」匾,由壯圍三四五六七結、七張、酬勞埔、份仔、小同興、四張(下渡頭慈雲寺一帶)、三十分等庄仝置。顯見五穀廟和壯圍信眾的淵源。
 
咸豐8年(1858)官民鳩資重建先農壇竣工,通判富謙頒立「重建先農壇碑」。
 
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
 
日本和尚曾在五穀廟加設觀音靈場以撫慰軍心,成為宜蘭西國三十三所石佛巡禮遍路的巡拜點。光復後,石佛信仰沒落,經信眾搬至頭城大溪建立石觀音寺,石佛為第三十番本業寺牽手觀世音,今貌完好。
 
五穀廟內保存的鸞筆和文物。
 
 
廟前有磚垣為界,此為側門,圖上的磚牆各邊有紅有青,蔚為特色。
 
每年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舊城一帶。
 
台北州宜蘭郡宜蘭街五穀帝王廟(門上掛有「宜蘭圖書館」字樣招牌)_引用自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
 
光復後資料照片,五穀廟前原有拜亭,埕內有石板步道,可直達大殿。圖右的燕尾翹脊為東嶽廟,引用國家文化資料庫。
 
民國90年(2001)苗栗公館五穀宮舊廟的拆除,至今仍為苗栗人不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