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往南走,走遠的我儼然迷了路,路在眼前,前方的風景仍舊陌生,
我有點慌張,卻沒停下腳步,意外在路口喘息,發現並邂逅了蕭氏團武祠。
蕭氏團武祠是一幢三合院形式的傳統民宅,公廳建築獨立,未與左右護龍相接,
蕭氏團武祠的公廳面開三間,明間凹壽,作三關六扇門,原有彩繪斑剝甚多,
依稀能辨別門楣上繪八仙綵,格門頂板則繪有四季花,皆有平安吉祥寓意。
這天適逢中元節,蕭家人入祠拿起金紙彎身敬拜,此景無聲卻堆築出虔誠的氣息...







社頭│蕭氏團武祠
                                                              攝影:2011.08.14


往南走,走遠的我儼然迷了路,路在眼前,前方的風景仍舊陌生,我有點慌張,卻沒停下腳步,意外在路口喘息,發現並邂逅了蕭氏團武祠。

蕭氏團武祠是一幢三合院形式的傳統民宅,公廳建築獨立,未與左右護龍相接,平面配置呈「冋」字型,格局和蕭建邦武舉人厝雷同。蕭氏團武祠的公廳面開三間,明間凹壽,作三關六扇門,原有彩繪斑剝甚多,依稀能辨別門楣上繪八仙綵,格門頂板則繪有四季花,皆有平安吉祥寓意。前簷出屐起斗拱型式特殊,第一層副拱和小斗,承接第二層正拱,正拱直接支撐挑簷桁,中間未置斗座。前步口棟架有趖瓜筒,步通下不作員光,同例見於蕭建邦武舉人厝,疑是同派匠師所築。

公廳內部寬敞,木石結構狀況良好,抬樑式屋架為三通五瓜型式,瓜柱直承樑木不作雞舌,趖瓜棟架彩繪盡褪,僅少數殘存的圖稿猶能閱覽。金柱是用來支撐棟架的落柱,在建築中功用重要,傳統民宅常見有磚、木、石柱三種類型,團武祠的金柱為木質,木料碩大足以作為梭柱,柱頭尾細小而柱肚寬胖,柱底接石珠,柱體呈現出上重下輕的奇妙感覺。

正廳中間為祭祀的神龕,神龕兩側作隔牆且開直櫺窗,餘塞板和頂板有花鳥彩繪,落款時在癸丑年,為日本時代大正
2(1913)的作品。神龕中間挑空,無飛罩或龕面裝飾,神龕上有棟聯曰「祖德難忘謙業遠遺恩澤大  孝思不匱蘋藻時薦水泉香」。神龕內供奉祖先牌位,大牌上橫寫「書山」堂號,係紀念子玉公肇基書洋,書洋又名書洋山。大牌中間為「四世肇基顯祖考諱團武公蕭府君妣呂氏蕭媽老儒人神位」,牌上後代先祖從五世到十四世詳細備載,猶如客家牌位。

這天適逢中元節,蕭家人準備牲禮鮮果於祠內祭祖,特別是供品中有盤煮熟的白麵線。看著蕭家人撚香祭拜後,過了一段時刻,蕭家人入祠拿起金紙彎身敬拜,此景雖然無聲,氣氛卻堆築出虔誠的感受。

 









#1
八月中旬,高氣壓壟罩台灣本島,我獨自一路向南的走,直覺知道什麼似的,
沿著小巷邊一堵長長的紅磚牆邁進,就能看到蕭氏團武祠的院門,意外展開記錄。
其實在彰化社頭裡漫遊,常常是一僻徑一轉彎就能發現到隱野鄉間的百年古厝,
這些傳統民居可能因為風華盡褪而無人聞問,事實是經歷歲月洗鍊的風景更引我入勝。






#2
蕭氏團武祠是一幢三合院形式的傳統民宅,公廳建築獨立,未與左右護龍相接,
平面配置呈「冋」字型,格局和蕭建邦武舉人厝、團圓堂雷同,為中南部民居建築特色。
蕭氏團武祠的公廳面開三間,明間凹壽,作三關六扇門,全屋為磚木構造,屋頂經過重修。





#3
蕭氏團武祠的正廳前簷出屐起斗拱用料粗壯讓人過目難忘,而木架型式特殊可以探究,
第一層副拱和小斗,承接第二層正拱,正拱直接支撐挑簷桁,中間未置疊斗、斗拱或雞舌。
前步口棟架有趖瓜筒,步通下不作員光,同例見於蕭建邦武舉人厝,疑為同派匠師所築。






#4
三關六扇門原有彩繪斑剝甚多,依稀能辨別門楣上繪八仙綵,格門頂板則繪有四季花。






#5
蕭氏團武祠的凹壽作三關六扇門,中門有方印型門簪,門簪上雕刻天官,有加官賜福寓意。





#6
這天適逢中元節,蕭家人準備牲禮鮮果於祠內祭祖,特別是供品中有盤煮熟的白麵線。
我凝視著蕭家人撚香祭拜的背影,默默按下快門,來此能看到子孫祭祖的景象真教人滿足。






#7
正廳中間為祭祀的神龕,神龕兩側作隔牆且開直櫺窗,餘塞板和頂板有花鳥彩繪,落款時在癸丑年(1913)
神龕中間挑空,無飛罩或龕面裝飾,神龕上有棟聯曰「祖德難忘謙業遠遺恩澤大
  孝思不匱蘋藻時薦水泉香」。






#8
神龕的板堵裡有很多人物和花草彩繪,畫稿以藍色為底,垛頭富變化。





#9
上橫幅的垛頭層次豐富,由左至右依序可辨識出蝴蝶(左上)、格紋、書卷紋,
下橫幅的餘塞板邊框外有白色的小點點,這些是貝殼碎末,稱作「灑鏍鈿」的裝飾工藝。





#10
彩繪款識有時在癸丑年,推估是日本時代大正2(1913)的作品。
落款「國色從來比西子,天香原不惜東風」有點時不我予之詞意。






#11
描繪細膩的水仙盆栽,礦物彩的色澤依然鮮明。





#12
子孫燈。





#13
公廳內部寬敞,木石結構狀況良好,抬樑式屋架為三通五瓜型式。





#14
團武祠公廳的中脊上壓著金紙,不知是換瓦修葺時或更早以前所留下。





#15
三通五瓜型式的棟架,瓜柱直承樑木不作雞舌,
棟架彩繪斑駁,僅少數殘存的圖稿猶能閱覽。





#16
白兔記。
白兔記是一齣非常經典的故事,這幅畫中的兩位主角是母子關係,
圖右這位身披戰袍的士兵是咬臍郎,他是劉知遠和李三娘的親生兒子。
從前劉知遠離鄉從軍,李三娘在家卻飽受兄嫂折磨,日夜不停工作,
三娘在生下咬臍郎後,考量孩子平安,遂委人將兒送交劉知遠照顧,
十五年後,劉知遠囑咬臍郎回鄉探望生母,某日當他屯兵開元寺,
出外追獵一隻野兔時,意外遇見正在汲水的李三娘,因此全家團圓。





#17
金柱是用來支撐棟架的落柱,在建築中功用重要,傳統民宅常見有磚、木、石柱三種類型,
團武祠的金柱為木質,木料碩大足以作為梭柱,柱頭尾細小而柱肚寬胖,柱底接砂岩石珠。






#18
棟柱上的對聯是黑底黃字,雖有斑駁仍完整,黑漆有一說被認為是官宦宅第才會出現。
拜訪台灣各地的傳統民居時,的確鮮少看過黑漆,印象深刻在大溪李騰芳古厝能見到同樣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