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時代,西螺座已經是地上二層RC加強磚造的建築,大正15(1926)即有歌仔戲在此上演,
昭合
12(1937)改建,經營者為林德友,據悉林德友為廣合商號的負責人,管理各大店鋪、農場
西螺延平路
57號的「廣合商號」即為林廣合家族建立,特色為二樓陽台矮牆鏤空作「RINKIŌGŌSHAUKŌ」。
當年西螺林廣合家族投資西螺座
(西螺戲院)有成,雖然隨著戲院蕭條而退出舞台,電影夢的血液似乎仍存在林家,
家族中的林喡(Dan Lin)已是好萊塢著名的華裔製作人,2013年1月林喡曾來台為其監製的The Gandster Squad 宣傳。

西螺戲院樓面的山牆有大器的曲線是名符其實的大山牆,這裡更曾經攤商雲集、賓客熙嚷,宛若是西螺當地的西門町...




雲林│西螺座‧大戲院
                                                                                       攝影2013.06.23 


昨夜,在背包客棧聽一位朋友說,今天她在巷弄裡有看到這個,眼見她手指刷著螢幕找相片,最後停下的畫面是西螺大戲院,她說就藏在老街附近的巷子裡。

戲院在日本時代稱為「座」,
19001945年代台灣各地興起的電影院,部分戲院名稱直接冠以地名,舉例台北座、宜蘭座、北港座、西螺座。西螺座在光復後,改名為「西螺大戲院」,是西螺服務最長的戲院。西螺大戲院歇業後,曾經有劇組來此取景拍片,期間拆除戲院牌樓上的「西螺大戲院」其中「西螺」二字,改以「沙河」,之後新字拆除,「西螺」未再復原,一度僅存「大戲院」高掛樓面。近年,大戲院舊字被拆除,而樓面新作「西螺戲院」迄今。

日本時代,西螺座已經是地上二層
RC加強磚造的建築,大正15(1926)即有歌仔戲在此上演,昭合12(1937)改建,經營者為林德友(1)(註2)。據悉林德友為廣合商號的負責人,管理各大店鋪、農場(註3)。西螺延平路57號的「廣合商號」即為林廣合家族建立,特色為二樓陽台矮牆鏤空作「RINKIŌGŌSHAUKŌ」,這是羅馬拼音成日文讀音的「林廣合商號」。當年西螺林廣合家族投資西螺座(西螺戲院)有成,雖然隨著戲院蕭條而退出舞台,電影夢的血液似乎仍存在林家,家族中的林喡(Dan Lin)已是好萊塢著名的華裔製作人,2013年1月林喡曾來台為其監製的「風雲男人幫」The Gandster Squad 宣傳。

西螺座位於東市場後方,曾經商店雲集、賓客熙嚷,宛若西螺本地的西門町。西螺大戲院坐東向西,午後西曬是拍照取景的最佳時刻。戲院樓面的山牆帶著很漂亮的曲線,遠看氣勢如山,是名符其實的「大山牆」,這樣相比台北市衡陽路上的街屋山牆簡直是他的縮小版。戲院內部空間保存完整,分為一二樓,上下都有觀眾席,放映室在二樓,舞台非常高,仍高掛著白色投影幕,台上兩側有木造二層的工作空間。這裡除了滿鋪灰塵,內部所有的陳設似乎凝結了。
 

我沉緬這片諾大且空蕩的五百人觀眾席,伸手觸著眼前某張座椅,椅背和椅板的夾層板像一本合不緊的老書。很容易發現這些觀眾席的椅板還可以收合,椅架是鐵件鑄成,因此非常堅固,除非人為破壞,不然這樣的景像就是一帖臨近永恆的照片,最多只是泛黃。我好奇探究這裏,不單因為曾經榮景,而是荒蕪如他卻有幸保存至今。翻開所有介紹西螺的旅遊資料,羅列的觀光景點中必然會提及西螺戲院,人們不捨得選擇遺忘,想當然是有了情感。
 

西螺是濁水溪以南為首的大城,查詢日本時代台灣人仕紳圖文鑑,不難發現當時隸屬台南州虎尾郡的西螺區內富紳很多,這想必是中部大地震後,藉由市區改正計畫重建的西螺大街,為何能蓋得如此豪華、更勝以往的原因,這批當年所費不貲的鋼筋混凝土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沒有容積獎勵,更沒有古蹟身分,西螺儼然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不老城鎮,讚美西螺是「黑酐仔裝醬油」真是恰如其分。

拜讀網路資料,得知西螺地方人士曾計畫爭取文建會補助設立「雲林縣影像歷史博物館」, 這些流傳已久的憧憬,彷彿是電影裡海枯石爛的承諾,舞台後的戲院人生縱然已經繁華落盡,夢想的下一場戲盼能早日在西螺戲院開花結果。

文末截錄《台灣的老戲院》一書有關「西螺座」介紹:「西螺座或稱『舊戲院』,位於老街東市場後面觀音街2號,並於昭和12(1937)改建,為地上二層建築,結構為RC加強磚造,柱面貼面磚,餘皆為洗石子,木造椅可容納500人左右。一樓凸出,形成二樓陽台,二樓頂部以大山牆橫跨,弧形的正面大山牆,儼然是一副王者姿態。」。

 


1、摘錄自《西螺戲院》「台灣大百科全書」黃文榮撰稿
2、西螺座所有者為宗賀正和,經營者為林德友,事務擔任者廣吉達也 
註3、林德友為西螺廣合農場的負責人 


 

 





#1
西螺是濁水溪以南為首的大城,在清乾隆年間西螺就是南北貨交易頻繁的村庄。
翻開日本時代台灣人仕紳圖文鑑,不難發現當時隸屬台南州虎尾郡的西螺區內富紳很多,
這想必是中部大地震後,藉由市區改正計畫重建的西螺大街,為何能蓋得如此豪華、更勝以往的原因,
這批當年所費不貲的鋼筋混凝土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沒有容積獎勵,更沒有古蹟身分,
西螺儼然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不老城鎮,讚美西螺是「黑酐仔裝醬油」真是恰如其分。







#2
西螺延平路57號街屋的「廣合商號」即為林廣合家族建立,
特色為二樓陽台矮牆鏤空作「
RINKIŌGŌSHAUKŌ」,這是羅馬拼音成日文讀音的「林廣合商號」。
當年西螺林廣合家族投資西螺座
(西螺戲院)有成,雖然隨著戲院蕭條而退出舞台,
電影夢的血液似乎仍存在林家,家族中的林喡(Dan Lin)已是好萊塢著名的華裔製作人,
2013年1月林喡曾來台為其監製的「風雲男人幫」The Gandster Squad 宣傳。







#3
昨夜,在背包客棧聽一位朋友說,今天她在巷弄裡有看到這個,眼見她手指刷著螢幕找相片,
最後停下的畫面是西螺大戲院,她說就藏在老街附近的巷子裡,神情驚喜的描述發現戲院的過程。
隔天,我一早循著導覽地圖前往,發現戲院坐東向西,因此我特地在午後重新回到西螺戲院記錄。






#4
西螺座(西螺大戲院)坐東向西,因此午後西曬是拍照取景的最佳時刻。
戲院樓面的山牆帶著氣勢如山的漂亮曲線,是名符其實的「大山牆」,使這棟建築獨樹一格,
西螺座的山牆樣式讓我聯想起台北市衡陽路上的街屋,街屋的山牆規模當然無法和戲院相比。







#5
戲院在日本時代稱為「座」
,部分戲院名稱直接冠以地名,舉凡台北座、宜蘭座、北港座。
西螺座於昭和12年(1937)改建後營業,在光復後改名為「西螺大戲院」,是西螺服務最長的戲院。
西螺大戲院歇業後,中影出品的《沙河悲歌》劇組來此借景拍片,期間拆除牌樓上的「西螺」二字,
改以「沙河」,之後新字拆除,「西螺」未再復原,一度僅存「大戲院」三字高掛戲院樓面。
近年,大戲院舊字被拆除,樓面新作「西螺戲院」,新舊交疊的名字下,見證西螺戲院的風華轉變。







#6
我好奇探究這裏,不單因為曾經榮景,而是荒蕪如他卻有幸保存至今。
翻開所有介紹西螺的旅遊資料,羅列的觀光景點中必然會提及西螺戲院,
人們不捨得選擇遺忘,想當然是有了情感,這天我無票入場,撿到了回憶的戲尾。
 






#7
觀眾席的盡頭是戲院的舞台,台上的布幕破了個洞,竄出濃濃的綠意。






#8
想像戲院裡坐無虛席的畫面,或者人群起立鼓掌的場景,這些不切實際的浪漫都可能真實發生過。






#9
很容易發現這些觀眾席的椅板還可以收合,椅架是鐵件鑄成,因此非常堅固,
除非人為破壞,不然這樣的景像就是一帖臨近永恆的照片,最多只是泛黃。






#10
戲院內部空間保存完整,分為一二樓,上下都有觀眾席,
一樓是獨立坐位,二樓則是長條座椅,而放映室在二樓中間的位置。






#11
舞台非常高,仍高掛著白色投影幕,台上兩側有木造二層的工作空間。
牆上的包板很像是鐵皮,不知是燈光考量,或是回音需求,非常有趣味性。






#12
掉落的屋架靜靜的躺在觀眾席上,彷彿是事發不久的現場一般。






#13
我沉緬這片諾大且空蕩的五百人觀眾席,伸手觸著眼前某張座椅,椅背和椅板的夾層板像一本合不緊的老書。






#14
《台灣的老戲院》一書作者葉龍彥描述「西螺座」:
「西螺座或稱『舊戲院』,位於老街東市場後面觀音街2號,並於昭和12(1937)改建,
為地上二層建築,結構為
RC加強磚造,柱面貼面磚,餘皆為洗石子,木造椅可容納500人左右。
一樓凸出,形成二樓陽台,二樓頂部以大山牆橫跨,弧形的正面大山牆,儼然是一副王者姿態。」
 







#15
雲林麥寮的金城大戲院,位於麥寮拱範宮旁,
開業於民國54年(1965),現存「金城大戲院」開幕誌慶木匾。




#16
雲林莿桐的「莿桐戲院」,建築後段已拆除,前段保留的街屋屬於私產。







#17
雲林北港的「北港劇場」,人稱「新戲園」。
早年北港有四座戲院:北港戲院、大復戲院、振興戲院、國賓戲院,
除了國賓戲院已拆除,其餘三座戲院建築皆保留完整,各具特色。
大復戲院前身為「北港座」興建於昭和2年(1927),為北港首座現代化劇場。
昭和8年(1933)北港劇場興建,而振興戲院相對年輕,興建於民國43年(1954)。
而北港劇場為本地富商蔡裕斛投資五萬日圓興建,據說設有旋轉舞台,設施現代。






#18
雲林北港的「振興戲院」,目前由北港老字號餅店「日興堂」經營,開放參觀。
振興戲院: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44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